-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的繁峙县横间乡泰戏山马饱泉桥儿村男山沟。在山西省流经繁峙、代县、原平、忻州、定襄、五台、盂县,于猴刎出境,流入河北省平山县。在平山县东部出山,流入河北平原获鹿、灵寿、正定、藁城、无极、晋州、深州、安平、饶阳、武强、至献县老河口枢纽与滏阳新河汇合称子牙河。滹沱河全长587公里,在石家庄地区境内206.6公里,成为石家庄的母亲河。石家庄地区的渠道多在这条河上。
滹北灌区,位于平山县境内滹沱河北岸,渠首在小觉镇郄家庄村下黑石湾,渠尾在三汲乡访家庄。干渠总长104.2公里,支渠19条162.4公里,斗渠386条152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0.8万亩。1966年3月由平山县郭学孟、曹玲进行勘测,下半年由地区水利局李存礼、陈川平、李祥瑞、张玉波等完成初步设计,11月12日开工。在开出平台后于1968年因故停工。1973年重新编报
-
1920年,平山县知事徐同书召集县东八村绅士商议开渠引水溉田,首写当地近代开渠历史,属开明之举,辉煌一页。
大同灌区位于平山县境内冶河西岸,1921年,平山县王母村刘天灵,联合王母、沿庄、王平等村民创建大同渠,1922年春放水浇地。1948年中共华北局大同渠题写渠名。(《石家庄地区水利志》2000年2月第一版)
建国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灌区人民不断对渠系工程进行改造。1965—1978年间,主要对干渠进行防渗和建筑物配套;1980—1983年,进行干渠调坡及工程维修;1984——1987年,更新改造干渠、斗渠工程,使灌区旧貌换新颜,多次被评为地县先进灌区。
大同渠
1965年7月22日,大同灌区主任谷章代表灌区出席全国水利设
-
1958年3月,平山县南跃渠动工,1960年2月竣工。渠口在井陉县西元村西冶河西岸。沿河经井陉县冶里、防口、洛阳入平山县镜,干渠32公里,支渠7条,18.2公里;干斗渠165条,长65公里,各种建筑物724座。灌溉井陉、平山6个乡42个村的3.8万亩土地。
1975年11月,地区组织扩建西元村引水口至平山县刘家会段,长10公里,扩建渠首隧洞总长396米的石洞,新开凿264米的洛阳村土洞并且加以衬砌,新建735米长的小作河渡槽,引水流量由5个增加到15个。在引岗渠冶河枢纽可向引岗渠输水,充分发挥冶河水资源的作用;冶河枯水季节,引岗渠可以向南跃渠补水。这项工程合计完成由石家庄地区负责,合计完成工程量188万立方米,用工46
-
1920年,平山县知事徐同书召集县东八村绅士商议开渠引水溉田,首写当地近代开渠历史,属开明之举,辉煌一页。
兴民灌区位于平山县境内冶河东岸,始建于1920年,由群众自发自筹兴建的多条小型渠、滩变迁合并而成。
1956年平山县兴民灌区建成。该渠由兴盛、民生、天成三灌区合并而成,位于平山县城附近。从冶河右岸井陉县洛阳村东取水,有效灌溉面积1.96万亩。
1965年将平木(分水设施)改为斗闸,并配套了全部建筑物。1975年,开始初步防渗建设。1982—1985年,在国家支持下,对干渠进行高标准防渗,总投资153.88万元。
该灌区经改造续建,总干渠长5.28公里;分干渠2条,长21.21公里;支渠5条,长12.23公里
-
1958年3月,北跃灌区动工,1959年4月通水受益。该渠在平山县东部滹沱河北岸,从岗南水库二坝引水,先用木制渡槽,后以倒虹吸穿过尚家湾口,再沿滹沱河左岸经楼子涧到河曲村止。干渠长27公里,斗渠21条,长81公里,各种建筑物402座。有效灌溉面积3.3万亩,5个乡13个村受益。后经多次扩建、续建,合计完成工程量113.91万立方米,用工1700万个。工程造价17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万元。国家历年拨付资金107.7万元,自筹资金73.2万元,支持渠道续建扩建,防渗配套。渠道大垫方多、深挖方多,运行几十年,输水损失较大。
1984年12月4日至9日,省水利厅在冶河灌区召开灌区工作和农田水利工作会议,张子明厅长、
-
平山县大川渠
大川渠,位于滹沱河右岸,始建于1944年秋,1945年通水受益。渠首引水1958年前在朱豪滩尾,1958年后在岗南水库二坝。干渠长11公里;支渠12条,长19公里;受益范围3个乡镇23个村,实灌2.2万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1946年,为纪念中央领导王若飞在黑茶山遇难,大川渠曾命名若飞渠。
1984年12月4日至9日,省水利厅在冶河灌区召开灌区工作和农田水利工作会议,张子明厅长、温树棠顾问、原副厅长赵华和石家庄地区水利局长张昌信等参加,参观冶河灌区和平山北跃、大川灌区。
(资料来源:石家庄市水利志)
-
计三渠上游原属平山县,1920年,平山县知事徐同书召集县东八村绅士商议开渠引水溉田,首写当地近代开渠历史,属开明之举,辉煌一页。
1923年,有财力的地主、绅士纷纷而起,自谋建渠。平山县境内,义羊村修建兴盛渠,王子村修建联合渠,新安以下几个村修建大公渠。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这些渠道大都因施工质量差,通水后常常决口断水,又因管理不善,争水纠纷甚多。所以,这些渠道勉强维持二、三年后,即逐渐报废。
1923—1943年间,十年九旱,甚至连年干旱,种田无收,农民迫切需要引水灌溉。
1941年,建屏县(抗日战争中期设置,辖冶河以东,滹沱河以南正太铁路以北这个大三角内
-
1958年3月8日,以工程非常艰巨而闻名的绵右渠动工。总干渠从山西省娘子关下苇泽关东边的赵家岸接水。整个工程分为四期进行。
绵右渠从山西娘子关沿绵河右岸而下东入井陉县,经地都、南峪、张家洼等地,到乏驴岭好汉寨止,长10公里为主干渠。石家庄地区组织井陉、平山、获鹿三县出动1.5万名劳动力,平原16个县也派出强壮劳力给予无私支援大干210天,凿通山洞91个,跨越76条山沟,修建主干渠10公里。于1959年1月15日竣工通水,使5万多亩旱地和10个旱庄结束了干旱缺水的历史。是石家庄地区建国以后修建的第一条最大、最艰巨的引水工程。河北省副省长高树勋,石家庄地委第二书记粱双壁,石家庄市委书记处书记、市长马赋广参加通水典礼。1959年4月,在全省召开的灌区管理会议上,参观了绵右渠引水上山工程。河南红旗渠工程无不受到绵右渠
-
冶河,古称绵蔓水,为滹沱河最大支流。一支系发源于山西省寿阳、盂县一带,经娘子关而来的绵河,另一支系发源于山西大寨东南的松溪河,过了昔阳以后叫甘陶河。两支河流在井陉县北横口相汇始称冶河。然后,在微水受金良河之水,到北防口纳小作河之水,还有威州九泉注入。冶河从源头高山深谷走出,逐步成为河床宽阔,卵石遍布,水流湍急,声闻数里,冬日不冰的常年有水河流。冶河长187公里,流域面积6400平方公里,在平山县城西北部入滹沱河。井陉、平山、获鹿等石家庄地区的渠道多在这条河和它的主流——滹沱河上的中游。
1957年10月,井陉县人民渠动工,总干渠从城关南边绵河大石桥底下引水,盘绕石太公路向下,流经仇家庄、东梁洼至庄旺石料厂,长3.
-
引岗渠冶河渡槽 谢树坤 摄
纵观我们这个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们修建了多条河渠,都为当时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们生活起到了极大作用。但是,人们为什么对引岗渠情有独钟。我分析有三条原因:
一是它足以改变一个县的面貌,是一项富民工程。引岗渠建成以后,获鹿县(今鹿泉市)从此有旱年没有大面积旱灾了,粮棉年年增产,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平原的丰收景象
民工在工地搬运修建倒虹吸用的水泥管
1974年春季引岗渠通水受益,当年,获鹿县粮食总产量增加了6893.4万斤,增幅45.4%,是建国以来增产最高的,相当1949年全年粮食产量。从此大大改变了全县的面貌。引岗渠是对获鹿县来说,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翻身工程。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