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写日记
吴阶平:92岁。1917年出生,著名医学家。
吴老每天5点半就起床,从不恋床,午间小憩,晚上10点必就寝,生活极有规律,以保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行。不仅生活工作极有节律,饮食方面也特别注重三餐定量、荤素搭配,从不挑食、过食。
秘书赵北海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吴老每天必写日记,记录每天工作生活的内容,家里书柜专有一个放日记的格子,按年份摆放得整整齐齐。有一次,一位老专家为写回忆文章来电话查证一次重要学术出访的具体日期,吴老凭记忆拿出过去的日记,很快就找到确切的日期,让求证者惊叹不已。
年轻时,吴老兴趣广泛,文艺、体育样样来得。当年事渐高,不再能打网球、羽毛球
-
引岗渠桶水后,源泉渠成为引岗渠系一个干渠,通过引岗渠冶河枢纽的倒虹吸引水。源泉渠原引水口准备更新改造。
1920--1922年,连年干旱,粮棉歉收。原获鹿县振头村绅士李连溪经常在获鹿、平山、井陉三县一带收买棉花,他看到即是干旱年份,冶河流水常年不断,且水量充沛,遂萌发修渠之念。他联络曲寨村时任北洋政府直隶省署处长的牛向辰和新寨村绅士贡新怀等人参与商议修渠之事。1922年冬,集资入股筹备开渠,初名曹公渠。
1923年,李连溪聘请工程师张少宗、张平志二人进行了灌区规划和勘测设计工作。渠道自井陉县北方口村东的西焦滩冶河东岸接水,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渠线向北经王庄、西焦进入今平山县,然后折东经里庄、烟堡等村进入今获鹿县。聘请祖德新负责施工,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1924年春季,召集
-
引岗渠示意图
引岗渠,由获鹿县倡导,平山、元氏两县积极响应,石家庄地区大力支持成就此事。该渠位于太行山东麓,跨越平山、获鹿、元氏三县,干渠102公里,是一项跨越滹沱河、滏阳河两个流域的灌溉工程。
1969年11月1日地区召集三县领导分工:
获鹿县任务,一是负责平山县境内的霍北庄、王常峪、七亩三个隧洞,温塘河渡槽、冶河枢纽两座大型建筑物;二是冶河渡槽以下至获鹿县城北靶场的全部工程;三是元氏县承担的获鹿县境内地段上的隧洞、渡槽等和所有大小桥梁、闸涵建筑物。预计工程量302万立方米,工程需要投工961万个,占引岗渠全部工程的70%。
平山县任务是从霍北庄隧洞出口至冶河渡槽以西两公里获鹿县施工地段接头处,总长19.2公里的明渠开挖、填方、桥梁、闸涵和冶河枢纽西端的水轮泵站工程。预计工程量194万立
-
1966—1969年磁右渠和燕灵渠先后建成,和先前建成青灵渠三渠交织,不易管理。1979年,灵寿县委批准,青灵渠、磁右渠、燕灵渠和燕川水库合为一体,统称磁右灌区。
青灵渠,1962年11月动工,1963年5 月通水。该渠位于丘陵地带,渠首在磁河右岸北贾良村北。该渠设总干渠和东、西干渠,总长30.74公里;支渠29条,长90公里;各种建筑物524座。青同、城关片的9个公社,57个大队受益,有效灌溉面积7.1万亩。合计完成工程量35.75万立方米,用工28.95万个。工程造价93.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3.4万元。
1969年经改建划为磁右灌区范围。其引水口距横山岭水库25公里,正常引水能力为6立方米每秒,控制灌溉面积8万多亩。
磁右渠,195
-
灵正灌区,位于滹沱河北岸,现从黄壁庄水库引水,流经灵寿县南部 4乡,自西向东延伸到正定县西北部的7个乡,总控制灌溉面积达 13.27万亩。该灌区始建于1933年,1935年通水受益,当时主要灌溉灵寿县部分耕地,并以扬水为主, 取名"仁寿渠 "。后因战争年月而停办10 年,直至1945年10月重修,由冀西四专区专员崔民生组织,扩建延伸到正定县境。1947年4月4日全线通水, 此后更名为"灵正渠 "。1958年黄壁庄水库拦洪蓄水后,灵正灌区由黄壁庄水库供水。
全灌区设总干渠1条,长15.8公里,纵坡为五千分之一,输水能力为 11—13立方米每秒,有建筑物50座;灵寿县南纪城配水站以下设东、南分干渠各1条,总长19.33公里;支渠8条,长31
-
群众灌区位于行唐县沙河右岸,始建于1955年12月。主要灌溉南北龙岗、故郡、南桥、北桥等村。1956年3月竣工,1957年9月扩建后,7个乡,36个村的13.5万亩耕地受益。1962年由群众管理上收为县级管理。后由经两次扩建,至1969年全部建成,设总干1条,分干2条,总长40公里;支渠23条,长79公里;斗渠 62条,长143.6公里。原来从沙河引水,保定地区修建王快水库后由水库配水。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实灌18.5万亩,1987年总引水量 2419.52万立方米,其灌溉面积占行唐县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兴建灌区完成的总工程量为247万立方米,用工238万个,总投资158.4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5.61万元。灌区建成之后,促进了农业大幅度增产。
1979年12月15日至18日,行署水利局召开万亩以上灌区工作会议,评选源泉、磁右、槐南、南跃、民主、群众等六处灌区为先进灌区。
-
磁左灌区位于磁河左岸,从横山岭水库引水,灵寿、行唐两县受益。1974年兴建,1977年干渠开通试水,连续3年配套,1980年基本竣工。磁左渠干渠长31.13公里;支渠17条,长70.4公里;斗渠236条,长94.4公里;主要建筑物763座,干渠、支渠防渗42.97公里。磁左灌区属跨县工程,因主要受益地区在行唐县,故地区委托行唐县管理。该干渠把沿线4座水库相串连,因此兼有灌溉、排涝、调剂水源之多功能。设计灌溉面积11.6万亩,实灌7.5万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行唐县联合灌区于1957年春,由岗头、伏流等6个受益村出工修建,从磁河左岸引水,当年受益。1958年扩建后,
-
八一灌区,位于元氏县中西部丘陵地带。从八一水库(中型)引水,受益范围8个乡36个村,设计灌溉面积8万亩。1959年春,八一灌区动工,年底竣工。总干渠长4.84 公里,最大引水能力为9.53立方米每秒。分干渠2条,长13.4公里;支渠 16条,长40.2公里。灌区配套建筑物261座。工程总量为581.3万立方米 ,用工695.5万个。总投资687.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99.7万元。灌区由于受水源限制,上世纪60年代平均年灌溉1—2万亩,到70年代初增加到3万多亩。1974年引岗渠通水后水源稳定,八一水库受到冬季补水之利,灌溉面积曾增加到10万亩。后来渠灌面积保持在6万亩左右。灌区农业连年稳步高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资料来源:石家庄市水利志)
-
1961年11月,行唐县口东灌区动工,1963年4月通水,9个公社,38个大队受益,灌溉面积6.25万亩。1972年2月进行改建,把原干渠抬高18.8米,1979年9月竣工,扩大灭旱面积2.5万亩。灌区水源为口头水库,干渠长29.84公里;支渠13条,长33.43公里;斗渠90条,长76.69公里;渠系建筑物1375座。合计完成工程量104.34万立方米,用工157.52万个。工程造价202.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7.2万元。灌区受益面积6.3万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利用磁左总干渠,自横山岭水库向口东、口西两灌区配水500万立方米,把灵寿的水用到了行唐。这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区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资料来源
-
石津灌区位于河北平原中南部,主要灌溉滹沱河下游以南,滏阳河以西地区,控制耕地面积400万亩,有效灌面积250万亩。受益范围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三个地市,共14个县区158个乡,1467个村。石家庄地区在灌区上游,有藁城、晋县、深泽、辛集、赵县共72个乡525个村受益,灌溉面积86万亩。灌区的水源为滹沱河上游的黄壁庄水库和岗南水库(两库联合运用),黄壁庄水库库容12.1亿立方米。石津灌渠隶属河北省水利厅,由石津灌渠管理局主管。现灌溉总干渠全长134.7公里,首段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总干渠以下有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六级固定渠道。
1937年7.7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占华北,为将华北的煤炭、粮棉运输出境,立意修建石家庄至天津的石津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