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引岗渠重新提出,当时的客观环境,有两点不容忽视。
一是那年大旱,石家庄地区几次进行抗旱动员。资料显示,那年地区平均降水281.1毫米,相当于常年的一半。从5月中旬到9月2日,最需要水的季节130多天里没有下透雨。1—9月,仅降水234毫米,其中7—9月,降水148毫米,比大旱的1920年同期的180毫米还少,是历史上少见的干旱年份。还须要说明的是,那时小麦播种面积还不像现在这样多,全年还是以秋粮为主。
二是那年学大寨已经形成高潮。资料显示,1965年9月17日,《人民日报》以《南滚龙沟大队(村)——又一面大寨式的旗帜》为题报道南滚龙沟治山治水建成高产稳产田的事迹。当年10月9日,《人民日报》长篇报道平山县南滚龙沟大
-
引岗渠的最早提起颇具神秘色彩。1958年3月8日,井陉县绵右渠动工,总干渠从山西省娘子关下游接水,因工程非常艰巨,石家庄行署安排获鹿县参加修建。获鹿县的水利精英和大批民工到那里施工,他们私下说,1957年井陉县修建民主渠,分了我们计三渠、源泉渠一些水,现在我们来帮助人家修绵右渠又要分我们的水,我们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往后看,我们的计三渠、源泉渠肯定不沾了,我们还得想办法解决,不过当时才开始修建岗南水库,他们不会想到要修引岗渠。虽然他们心里这么想,他们还是服从地区安排,以大局为重,积极参加这项工程的修建。
事实比他们想象的更加严重,也是那个时候,平山县在获鹿县源泉渠的引水口上游修建南跃渠,直接卡着源泉渠的水源。
-
1965年,引岗渠重新提出,当时的客观环境,有两点不容忽视。
一是那年大旱,石家庄地区几次进行抗旱动员。资料显示,那年地区平均降水281.1毫米,相当于常年的一半。从5月中旬到9月2日,最需要水的季节130多天里没有下透雨。1—9月,仅降水234毫米,其中7—9月,降水148毫米,比大旱的1920年同期的180毫米还少,是历史上少见的干旱年份。还须要说明的是,那时小麦播种面积还不像现在这样多,全年还是以秋粮为主。
二是那年学大寨已经形成高潮。资料显示,1965年9月17日,《人民日报》以《南滚龙沟大队(村)——又一面大寨式的旗帜》为题报道南滚龙沟治山治水建成高产稳产田的事迹。当年10月9日,《人民日报》长篇报道平山县南滚龙沟大
-
引岗渠冶河渡槽近照 谢树坤 摄
纵观我们这个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们修建了多条河渠,都为当时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们生活起到了极大作用。但是,人们为什么对引岗渠情有独钟。我分析有三条原因:
一是它足以改变一个县的面貌,是一项富民工程。引岗渠建成以后,获鹿县(今鹿泉市)从此有旱年没有大面积旱灾了,粮棉年年增产,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山区的丰收景象
平原的丰收景象
民工在工地搬运修建倒虹吸用的水泥管
1974年春季引岗渠通水受益,当年,获鹿县粮食总产量增加了6893.4万斤,增幅45.4%,是建国以来增产最高的,相当1949年全年粮食产量。从此大大改变了全县的面貌。引岗渠是对获鹿县来说,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富民
-
水柏从坡岭下来,白鹿刨泉,千古流传。
鹿泉、涿鹿、巨鹿,并称河北“三鹿”。
鹿泉市已列入“全国百强”,“河北十强”县市。
引岗南水库之水,成平山、鹿泉、元氏三县之渠。
灌万亩良田,示三县人民之壮举。
留千古之龙脉,与太行山脉相映。
山水交融,人杰地灵。
五谷丰登,和谐万代。
2010-05-11-23:15上传
本文系偶得网上作品,作者资料显示,其系邯郸出生,现住三亚的90后。他的博客是《美男淑女会的空间》。
-
作者简介:张辰国,现任鹿泉市环保局党组书记。
-
作者简介:张建斌,现任鹿泉市南海山学校校长。
-
父亲今年七十一岁了,七十一个春秋峥嵘岁月,使父亲显得十分苍老了。花白的头发和胡须,满脸的皱纹,参差不齐的牙齿,配上一幅黑框的老花镜,看上去真象一个老翁的模样了。但父亲老而不衰,结实的身板,利落的腿脚,走起路来矫健的步子,还略显壮年的风采。
父亲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他是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在地下游击队挖的地道里,点着棉油灯向党宣誓的。
父亲曾经是游击队的区中队指导员。他带领着乡村游击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同日寇、国民党匪军,同汉奸特务、土豪劣绅,进行过无数次的血肉搏斗,并为野战军输送了大批的兵员和给养。血与火的战斗生活,铸就了父亲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
父亲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从我记事起,就常听父亲给我讲他过去的战斗故
-
国学泰斗季羡林的三不养生法
2009年07月23日13:0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兼容百家、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昨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季老7月11日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这位生于山东、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如此高寿,如此造诣,缅怀之余,让我们来揭开季老的长寿之谜。
季羡林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分别从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他家中几乎天天坐满婉辞不掉的客人以及来访者,在他的书桌上,永远摆放着一篇篇、一部部尚未完成的文章和著作……这一切,对于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来讲,实在是过于繁忙和劳累了。然而,说起来的确很奇怪,除了老年哮喘和白内障之外,事务如此繁忙的季老却一直保持着一副自称“顽健”的体格。每天凌晨3、4点
-
洪昭光的护心法宝:8分饱 睡午觉 走路30分 心理状态好
2010年06月30日08:25 资料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洪昭光,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心内科教授。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我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洪昭光教授,他将严谨的科学道理编成朗朗上口的养生歌谣,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管住嘴,迈开腿”、“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洪教授本人在生活中又是如何实践这些道理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生命时报》记者特地拜访了洪昭光教授,近距离聆听这位医学大家的护心故事。
“外国有句谚语,叫做‘人与他的动脉同龄’,这里面的动脉,指的是心血管系统,所以,想要健康长寿,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