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著名呼吸疾病专家。
1936年10月出生
他纵身跃入水中,大幅度游上几个来回,然后双手一撑坐在泳池的岸上。一旁观看的人惊讶不已:这是70多岁的老人?!
运动员出身的钟院士,如今老当益壮。他一生保持着运动员的本色,而且擅长多种体育项目。
他把锻炼身体看作像人每天必须吃饭一样重要。百事缠身的他,再忙再累,也决不放弃锻炼。尤其外出开会时,哪怕席地做几个俯卧撑,也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他把有氧运动,视作生命能量的重要来源,不仅让他年轻,充满活力,还让他精力充沛完成每天繁重的工作。
崇尚运动健身的钟院士,告诫人们:人的身体好比发动机,发动机的汽油好比糖类
-
邵逸夫:103岁再退休
邵逸夫:102岁。1907年出生,掌管香港无线及邵氏两大娱乐王国。
2009年10月19日晚,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香港无线TVB)在香港将军澳电视城举行了42周年台庆亮灯仪式,众星捧月下的TVB主席邵逸夫,不时挥手向大家微笑问好。年过百岁的邵逸夫将于明年1月1日起离任电视广播公司主席职务,开始享受他的退休生活。
在香港,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六叔”(邵逸夫在家排行老六)。有人说,“六叔”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更要精彩动人。这位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的老人,除了传奇的电影人生,也以102岁高龄成为全球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有记者曾经问他养生秘诀何在?邵逸夫说:“我的最大乐趣
-
四菜一汤就挺好
钱学森:98岁。1911年出生,著名科学家。
去年钱老过生日,法制晚报的记者胡晓华送去了花篮,但并没有当面见到钱学森。“钱老主要在家静养,基本上也不见任何客人。”在有些文学作品甚至新闻报道中,为了体现钱老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钱学森为了工作,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还特意澄清说,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本以为钱老的家有多么神秘,直到走进北京阜成路8号的航天部大院钱老家中,胡晓华才发现,钱学森的家和普通老百姓的家几乎没什么两样。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陈旧。
生活中,钱老每天除了浏览《人民日报》等传
-
很喜欢吃红烧肉
周汝昌:91岁。1918年出生,著名红学家。
由于年事已高和视力太弱,周汝昌已不接受采访,女儿周伦玲向健康时报记者聊起了父亲的近况。
“父亲已经91岁了,身体尚可,活动正常,只是睡觉比从前多了,睡得较晚起得也较晚。每日‘听’报,工作。思维尤其活跃,目前还在‘写’大论文。”
周伦玲告诉记者,周老的耳朵几乎失聪,眼睛几乎失明,但精力旺盛,自己写作很困难,“多数是他口述,我们再整理出来。”
周老的起居饮食由两个女儿照顾。近些年他新作频出,如《红楼别样红》、《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目前还在酝酿新作。
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周老一直比较清瘦,从来不称体重,
-
不喜欢照镜子
吴冠中:90岁。1919年出生,著名画家。
今年年初,南方周末记者张英在吴冠中位于北京方庄的家里和他交谈了三个小时。吴冠中先生的家十分简朴,而他却满不在乎,“生活上我是完全不管的。”
他身材消瘦、头发发白,特别安静温和,这是吴老给人的印象,但谈起艺术他顿时像变了个人似的,脸色发红,声音洪亮。
吴老现在的生活规律是上午看点书,下午画点画,偶尔接待客人。“年纪大了,主要是思考一些新的想法。”
吴冠中不但爱想,而且喜欢说,虽然已经90岁了,但他仍然保留了年轻时的骄傲和尖锐。“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的话常从他的嘴里说出。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马东对吴冠中的评价是,他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
-
太极拳打了半世纪
马万祺:90岁。1919年出生,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爱国儒商。
马万祺先生近年来很少公开露面了。
去年10月15日,《羊城晚报》记者黄熹曾经试着专访马万祺先生,请他谈谈改革开放30周年。但没能和马先生面对面交谈,当时马先生因为健康原因在北京疗养。
相比而言,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叶晓楠就很幸运了。她不但和马先生面对面交谈了10多分钟,还得到马先生赠予的澳门点心作为纪念。但采访是三年前的全国“两会”期间。
采访时间是下午两点,但叶晓楠和摄影记者1点就赶到了马先生下榻的别墅酒店,秘书说马先生正在午休。
两点的时候,秘书把叶晓楠他们带到客厅,不一会儿,马先生笑呵呵地走了出来。“马先生穿着长袍,精神饱满,当时已经87岁了,但走路
-
把番薯粥当主食
南怀瑾:91岁,1918年出生,国学大师。
2007年,南怀瑾在太湖湖畔修建了一座占地200余亩的太湖大学堂,亲自开堂授课。
如今,91岁的南怀瑾依然每天在太湖边讲学、会客、阅读、写作。据和他相熟的编辑说,每天下午两点以后到晚上10点以前是他的工作时间,接待客人、处理事务,10点以后他开始读书写作,一直到凌晨7点睡觉。
南怀瑾的饮食比较有特点,每天不吃早餐,中餐和晚餐都是一小碗稀饭。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也是以番薯粥为主食招待客人。
南怀瑾养生很重视一个“静”字,他说:“世界上的人们拼命消耗能源和资源,拼命追求享受,等于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长寿,必须要学会‘静’。”
南怀瑾常常说&
-
就爱徒步旅行
侯仁之:98岁。1911年出生,历史地理学家。
侯仁之擅长长跑,长年坚持运动,跑得动时跑,跑不动时散步,现在身体不是很好,天气好的时候,就让护理人员推着他到北京大学未名湖走一圈。
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是侯老的学生。他认为,侯老长寿,除了坚持长跑,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胸怀宽广,另一个是徒步旅行。
侯仁之这样教育学生:学术分歧很正常。我们要尊重其他学者,不要对着来。保留自己的看法,去寻找,去发现,坚持治学精神才是最主要的。
侯仁之非常重视徒步旅行,从地理学上讲,这是专业研究的需要。朱祖希回忆,1955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学
-
思考让人不老
贝聿铭:92岁。1917出生,建筑大师。
“他身体其实并不好,却让你感觉浑身是劲儿。”新华社记者王军最近一次见到贝老是几年前在苏州,当时贝老受家乡之邀,从美国回到苏州,创作他的收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
长年关注城市变革的王军,接触过很多建筑家,但“像贝老一样,八九十了,还在不辞辛苦忙碌工作的不多。”
贝老笑称“我就是个劳碌命”,人到苏州,每天埋头工地,有时忙碌至凌晨。但在王军看来,这正是他不老的秘诀。
“思考可以让人不老。”王军说,“苏州那次,他是从美国飞来的,可能本身腰不是很好,坐得又太久,腰有点难受。即便如此,下午他出现时,依然活力四射—
-
一生求“中”
吴清源:95岁。1914年出生,围棋大师。
围棋大师吴清源的自传书名叫《中的精神》。他这样解释,“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在围棋上,要思考“中”的那一点。
吴清源说:“我从来不把围棋当做胜负来考虑。无论输赢,只要下出了最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日本的围棋胜负是比较双方围地的大小,而中国的规则却有所不同,在棋盘上活着的棋子多的一方是取胜一方。“我认为,比起胜负来说,那是生存权的象征。”
吴清源说,每当痛苦时,他就背白居易的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