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引岗渠重新提出,当时的客观环境,有两点不容忽视。
一是那年大旱,石家庄地区几次进行抗旱动员。资料显示,那年地区平均降水281.1毫米,相当于常年的一半。从5月中旬到9月2日,最需要水的季节130多天里没有下透雨。1—9月,仅降水234毫米,其中7—9月,降水148毫米,比大旱的1920年同期的180毫米还少,是历史上少见的干旱年份。还须要说明的是,那时小麦播种面积还不像现在这样多,全年还是以秋粮为主。
二是那年学大寨已经形成高潮。资料显示,1965年9月17日,《人民日报》以《南滚龙沟大队(村)——又一面大寨式的旗帜》为题报道南滚龙沟治山治水建成高产稳产田的事迹。当年10月9日,《人民日报》长篇报道平山县南滚龙沟大队(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的事迹,并发表题为《治山为革命,种田为革命》的社论。
另外,从1964年8月,掀起的学解放军、学大庆、学大寨,大搞机关革命化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也是个大环境。
不过,内因是起主导作用的,获鹿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改变落后面貌,为人们谋幸福的思想,是促使修建引岗渠的真正原因
在那时,冶河上游已经有井陉县的绵右渠、民主渠,平山县的南跃渠。我们源泉渠和平山县大同渠的位置差不多。我们的计三渠已经接到源泉渠东鲍庄跌水,形成一源两渠。别说干旱之年,就是平常年份,也是渠多水少,出现了水田变旱田的状况。在这种大气候、小气候的情况下,获鹿人不可能无所作为,
从采访原获鹿县水利科代科长高庚得知,1965年秋后,他和县里的领导重提引岗济冶。因为我们的渠道都在冶河上,引来岗南水库之水救济冶河上的诸条渠道,所以开始叫“引岗济冶”。
![]() 谢树坤、贡承顺和高庚座谈
1966年初夏,源泉渠出现引水极少的局面,他们遇到源泉渠里庄管理所撤留的问题。上寨、灵底、韩庄、梁庄、黄岩、栈道、牛山等地没了水吃,黄岩打井60米没有水。
1966年秋后,水利科的同志们逐步完善从岗南引水的设想,从地形资料得知岗南水库的水可以引到元氏县八一水库。张文庆曾提出,渠从平山过,必须拉平山县参加,不然弄不成;水引不到元氏,元氏不参加。这个意见得到了水利科所有同志的赞同,所以思路逐步清晰,从岗南水库引水到元氏县八一水库。高庚有诗为证“起自岗南至八一,渠道全长二百里,沿途经过平获元,灌溉三县七十万亩。”
1966年初冬,当时主持县委工作的王明杰、杜英杰、赵长根、张建荣、杨东升等同志听取工作汇报时,高庚根据水利科同志们的讨论意见比较完整地汇报了修建引岗渠的设想。
1967年春,高庚、张文庆、黄犁、张德恩(稍晚一点)等同志为了心中有底,和平山联系时说话有依据,到平山县地面勘察,为方便勘察工作,他们住在源泉渠里庄管理所,由里庄所四、五个人配合,勘察平山地面引岗渠渠线的走向,灌溉面积多少,占地多少,渠开多大等。
1967年秋天,获鹿县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和平山县的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经过多次会商修引岗渠,取得一致意见。同年,获鹿县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和元氏县的的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商谈,当他们得知岗南水库的水能到八一水库时,元氏县表示积极参与。
1967年秋后,平山、元氏两县委托获鹿县起草文件,然后,三县一起向地区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地区很同意三县的意见。
地区领导和三县领导及有关人员向省里有关部门汇报后,省里有关部门以“效益搬家”为由不同意该项工程。所谓“效益搬家”,就是水库的水是有数的,这里用了,那里不能用。他们原计划水库的水让下游用,获鹿、元氏这一带用打井的办法解决农田用水。地区领导张屏东胸有成竹,态度坚决,继续支持这项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山区丘陵打井灌溉农田是不现实的。在地区开会时他说,这个事叫干也得干,不叫干也得干,先黑后红,一定干成。
那时,不像现在工程项目审批这样严格,石家庄地区真要干,省里部门也管不了,只是不给钱罢了。省里部门的意见是水资源配置,地区的意见是从实际出发,谁也说服不了谁。
![]() 资料显示,1958年3月8日岗南水库动工。4月21日,石家庄地委第一书记康修民到岗南水库视察时宣布,张屏东接任丁适存任党委书记,丁回省厅集中精力抓厅长工作。岗南水库重大问题,直接请示地委解决。张屏东成为岗南水库工程局的主要领导。8月8日,岗南水库工程局改为滹沱河治理总指挥部,张屏东任党委书记兼任总指挥。1959年7月15日,岗南水库大坝达到197拦洪高程,16日召开祝捷庆功大会,张屏东作报告……。虽然张屏东任职在水库动工以后,但是清理坝基是要用些时日的。另外,两个支洞也没有在主河道。从而可以看出,张屏东在石家庄行署专员位上,任岗南水库主要领导,解决这两个支洞的问题,不是多么大的事。但对我们来说,没有这个支洞,我们就修不成引岗渠,石家庄西部就没有这个水源。从而可以看出,他的远见卓识和对战友家人为之流血牺牲的这片土地的热爱。
资料显示,张屏东这么坚决的支持修建引岗渠有历史背景。张屏东藁城人,多年在石家庄一带工作。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时,任石家庄行署专员,亦曾任岗南水库工程主要领导人,他在审查图纸时,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之后,建议在大坝左右(南北)两侧的泄洪洞中,各留一个灌溉支洞。岗南水库建成之后,石家庄的水利事业要有一定的发展,岗南水库必然是重要水源。张屏东专员的提议,得到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认可和响应,设计了灌溉支洞,其中右侧的支洞,成了我们修建引岗渠最基本的条件。
1969年春末,获鹿县充分准备材料,向地区水利局主管副局长沈晓汇报关于引岗渠的事,第一天去找,沈晓没有在,第二天是星期日,直接到他家汇报。沈晓和老婆孩子正在包饺子,沈晓放下手中的饺子,冲着高耿说小蛋蛋子来了(高庚个子小,不瘦),说着把他们领进了客厅。他们针对省里“效益搬家”的理由汇报“县里有多少人参加了调查,多少村、多少人、多少牛羊牲口没有水吃;那里的人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过重大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那里现在成为灾区,需要救济,怎么说是效益搬家。”经过反复讨论,沈晓表示非常同情,他是修引岗的促进派,沈晓部队专业12级,办事雷厉风行。他当即表示,很快去省里汇报。
省水利厅苏厅长,大胖子老头,整天迷着眼,眼睛一睁是大的怕人。他开始和地县的同志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地区里的同志示意县里的同志不要害怕,要把话说完。后来苏厅长不和人们争论了,地区的同志又示意不让我们说话了。从那里出来,沈晓说,你们回去和县里说,让他们和地区领导说好,联系平山、元氏一块去说服省里的领导。
引岗渠一经提出,就要饱经栉风沐雨的考验。
20天的时间里,《人民日报》两次长篇文章刊载南滚龙沟的事迹,并配发社论,可以想象到石家庄地的人们激动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