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引岗渠重新提出,当时的客观环境,有两点不容忽视。
一是那年大旱,石家庄地区几次进行抗旱动员。资料显示,那年地区平均降水281.1毫米,相当于常年的一半。从5月中旬到9月2日,最需要水的季节130多天里没有下透雨。1—9月,仅降水234毫米,其中7—9月,降水148毫米,比大旱的1920年同期的180毫米还少,是历史上少见的干旱年份。还须要说明的是,那时小麦播种面积还不像现在这样多,全年还是以秋粮为主。
二是那年学大寨已经形成高潮。资料显示,1965年9月17日,《人民日报》以《南滚龙沟大队(村)——又一面大寨式的旗帜》为题报道南滚龙沟治山治水建成高产稳产田的事迹。当年10月9日,《人民日报》长篇报道平山县南滚龙沟大队(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的事迹,并发表题为《治山为革命,种田为革命》的社论。20天的时间里,《人民日报》两次长篇文章刊载南滚龙沟的事迹,并配发社论,可以想象到石家庄地的人们激动的心情。
在那时,冶河上游已经有井陉县的绵右渠、民主渠,平山县的南跃渠。我们源泉渠和平山县大同渠的位置差不多。我们的计三渠已经接到源泉渠东鲍庄跌水,形成一源两渠。别说干旱之年,就是平常年份,也是渠多水少,出现了水田变旱田的状况。在这种大气候、小气候的情况下,获鹿人不可能无所作为,
从采访原获鹿县水利科代科长高庚得知,1965年秋后,他和县里的领导重提引岗济冶。因为我们的渠道都在冶河上,引来岗南水库之水救济冶河上的诸条渠道,所以开始叫“引岗济冶”。
1966年初夏,源泉渠出现引水极少的局面,他们遇到源泉渠里庄管理所撤留的问题。上寨、灵底、韩庄、梁庄、黄岩、栈道、牛山等地没了水吃,黄岩打井60米没有水。
1966年秋后,水利科的同志们逐步完善从岗南引水的设想,从地形资料得知岗南水库的水可以引到元氏县八一水库。张文庆曾提出,渠从平山过,必须拉平山县参加,不然弄不成;水引不到元氏,元氏不参加。这个意见得到了水利科所有同志的赞同,所以思路逐步清晰,从岗南水库引水到元氏县八一水库。高庚有诗为证“起自岗南至八一,渠道全长二百里,沿途经过平获元,灌溉三县七十万亩。”
1966年初冬,当时主持县委工作的王明杰、杜英杰、赵长根、张建荣、杨东升等同志听取工作汇报时,高庚根据水利科同志们的讨论意见比较完整地汇报了修建引岗渠的设想。
1967年春,高庚、张文庆、黄犁、张德恩(稍晚一点)等同志为了心中有底,和平山联系时说话有依据,到平山县地面勘察,为方便勘察工作,他们住在源泉渠里庄管理所,由里庄所四、五个人配合,勘察平山地面引岗渠渠线的走向,灌溉面积多少,占地多少,渠开多大等。
1967年秋天,获鹿县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和平山县的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经过多次会商修引岗渠,取得一致意见。同年,获鹿县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和元氏县的的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商谈,当他们得知岗南水库的水能到八一水库时,元氏县表示积极参与。
1967年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