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专题栏目 > 谢树坤采编录 > 内容阅读
2.引岗渠溯源
引岗渠的最早提起颇具神秘色彩。1958年3月8日,井陉县绵右渠动工,总干渠从山西省娘子关下游接水,因工程非常艰巨,石家庄行署安排获鹿县参加修建。获鹿县的水利精英和大批民工到那里施工,他们私下说,1957年井陉县修建民主渠,分了我们计三渠、源泉渠一些水,现在我们来帮助人家修绵右渠又要分我们的水,我们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往后看,我们的计三渠、源泉渠肯定不沾了,我们还得想办法解决,不过当时才开始修建岗南水库,他们不会想到要修引岗渠。虽然他们心里这么想,他们还是服从地区安排,以大局为重,积极参加这项工程的修建。
事实比他们想象的更加严重,也是那个时候,平山县在获鹿县源泉渠的引水口上游修建南跃渠,直接卡着源泉渠的水源。原来冶河上只有平山的大同渠、兴民渠和获鹿的源泉渠、计三渠,现在渠越修越多,越修越大。计三渠在最下游,常常无水可引。1958年修建黄壁庄水库,被迫改线9932米。 1961年11月,计三渠把引水口接到了源泉渠西鲍庄沙地沟跌水,形成源泉、计三两渠一源,获鹿县用水越来越不自由。
引岗渠正式提出不合时宜
获鹿县正式提起引岗渠的事,是在1962年4月,曾任获鹿县水利科秘书的黄犁记得很清楚。黄犁原在石家庄日报社工作,因为他原前发表得文章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审查结束后,调离报社。

 

 

 
谢树坤、贡承顺和黄犁座谈
1962年上级调他到枣强县工作,他因家有老人,改调获鹿县工作。他的老家陈村当时属获鹿县,后来,陈村、杜北、上京等百十个村先后划归石家庄,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石家庄郊区的许多干部职工在获鹿工作的原因。
那年4月他到获鹿县人事科报到,安排他到水利科负责文秘。科长找黄犁谈话后,让他做秘书工作并说,先写个“引岗济冶”工程申请报告。这是我采访的材料中最早准确提起修建引岗渠的时间。局长秘敬周说,请示报告是我让黄犁写的,但引岗渠不是我提出来的,我在水里部门时间不长,这个事我来之前就有议论,县里的领导也知道。

 

 

当然,要写申请报告,县政府、水利局肯定会事先开会讨论研究,是应该有个过程的。值得一提是,水利精英们“往后看,我们的计三渠、源泉渠肯定不沾了,我们还得想办法解决灌溉用水问题”的预见才过了4年时间。
“引岗济冶”的报告很快报到了石家庄行署水利局。那时每周到地区水利局汇报工作,黄犁曾问过局长周鸿烈获鹿县的请示怎么样。周洪烈局长说,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去,这个工程很艰巨,困难太大,水利局不准备批。
1963年8月2日至9日,石家庄地区平均降雨量648毫米,创历史最高纪录。获鹿县8月3日至9日降雨量744毫米,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堤岸决口,公路冲断,全县65个村庄被洪水包围,房屋倒塌5.93万间,死亡6人,重伤23人,死亡牲畜1300多头,毁坏机井1700多眼,农作物受灾面积22.5万亩。由于1963年百年不遇的水灾,1964年获鹿县很多地方出现沥涝,沟渠洼地积水很多。所以,这两年没有再提引岗济冶的事。
 
1965年,引岗渠重新提出,当时的客观环境,有两点不容忽视。
一是那年大旱,石家庄地区几次进行抗旱动员。资料显示,那年地区平均降水281.1毫米,相当于常年的一半。从5月中旬到9月2日,最需要水的季节130多天里没有下透雨。1—9月,仅降水234毫米,其中7—9月,降水148毫米,比大旱的1920年同期的180毫米还少,是历史上少见的干旱年份。还须要说明的是,那时小麦播种面积还不像现在这样多,全年还是以秋粮为主。
二是那年学大寨已经形成高潮。资料显示,1965年9月17日,《人民日报》以《南滚龙沟大队(村)——又一面大寨式的旗帜》为题报道南滚龙沟治山治水建成高产稳产田的事迹。当年10月9日,《人民日报》长篇报道平山县南滚龙沟大队(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的事迹,并发表题为《治山为革命,种田为革命》的社论。20天的时间里,《人民日报》两次长篇文章刊载南滚龙沟的事迹,并配发社论,可以想象到石家庄地的人们激动的心情。
 
另外,从1964年8月,掀起的学解放军、学大庆、学大寨,大搞机关革命化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也是个大环境。
 
不过,内因是起主导作用的,获鹿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改变落后面貌,为人们谋幸福的思想,才是促使修建引岗渠的真正原因
 
在那时,冶河上游已经有井陉县的绵右渠、民主渠,平山县的南跃渠。我们源泉渠和平山县大同渠的位置差不多。我们的计三渠已经接到源泉渠东鲍庄跌水,形成一源两渠。别说干旱之年,就是平常年份,也是渠多水少,出现了水田变旱田的状况。在这种大气候、小气候的情况下,获鹿人不可能无所作为,
从采访原获鹿县水利科代科长高庚得知,1965年秋后,他和县里的领导重提引岗济冶。因为我们的渠道都在冶河上,引来岗南水库之水救济冶河上的诸条渠道,所以开始叫“引岗济冶”。

 

 

 
谢树坤、贡承顺和高庚座谈
1966年初夏,源泉渠出现引水极少的局面,他们遇到源泉渠里庄管理所撤留的问题。上寨、灵底、韩庄、梁庄、黄岩、栈道、牛山等地没了水吃,黄岩打井60米没有水。
1966年秋后,水利科的同志们逐步完善从岗南引水的设想,从地形资料得知岗南水库的水可以引到元氏县八一水库。张文庆曾提出,渠从平山过,必须拉平山县参加,不然弄不成;水引不到元氏,元氏不参加。这个意见得到了水利科所有同志的赞同,所以思路逐步清晰,从岗南水库引水到元氏县八一水库。高庚有诗为证“起自岗南至八一,渠道全长二百里,沿途经过平获元,灌溉三县七十万亩。”
1966年初冬,当时主持县委工作的王明杰、杜英杰、赵长根、张建荣、杨东升等同志听取工作汇报时,高庚根据水利科同志们的讨论意见比较完整地汇报了修建引岗渠的设想。
1967年春,高庚、张文庆、黄犁、张德恩(稍晚一点)等同志为了心中有底,和平山联系时说话有依据,到平山县地面勘察,为方便勘察工作,他们住在源泉渠里庄管理所,由里庄所四、五个人配合,勘察平山地面引岗渠渠线的走向,灌溉面积多少,占地多少,渠开多大等。
1967年秋天,获鹿县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和平山县的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经过多次会商修引岗渠,取得一致意见。同年,获鹿县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和元氏县的的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商谈,当他们得知岗南水库的水能到八一水库时,元氏县表示积极参与。
1967年秋后,平山、元氏两县委托获鹿县起草文件,然后,三县一起向地区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地区很同意三县的意见。
地区领导和三县领导及有关人员向省里有关部门汇报后,省里有关部门以“效益搬家”为由不同意该项工程。所谓“效益搬家”,就是水库的水是有数的,这里用了,那里不能用。他们原计划水库的水让下游用,获鹿、元氏这一带用打井的办法解决农田用水。地区领导张屏东胸有成竹,他对这一带情况很熟悉,在当时的条件下,山区丘陵打井很不现实。所以,他态度非常坚决,继续支持这一工程。在地区开会时他说,“这个事叫干也得干,不叫干也得干,先黑后红,一定干成。”
那时,不像现在工程项目审批这样严格,石家庄地区真要干,省里的部门也管不了,只是不给钱罢了。省里部门的意见是水资源配置问题,地区的意见是从实际出发,谁也说服不了谁。
资料显示,张屏东这么坚决的支持修建引岗渠有历史背景。张屏东藁城人,多年在石家庄一带工作。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时,任石家庄行署专员,亦曾任岗南水库工程总指挥兼省水利厅副厅长,他在审查图纸时,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之后,建议在大坝左右(南北)两侧的泄洪洞中,各留一个灌溉支洞。岗南水库建成之后,石家庄的水利事业要有一定的发展,岗南水库必然是重要水源。张屏东专员的提议,得到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认可和赞同,设计了灌溉支洞,其中右侧的支洞,成了10余年后我们修建引岗渠最基本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