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三渠上游原属平山县,1920年,平山县知事徐同书召集县东八村绅士商议开渠引水溉田,首写当地近代开渠历史,属开明之举,辉煌一页。 1923年,有财力的地主、绅士纷纷而起,自谋建渠。平山县境内,义羊村修建兴盛渠,王子村修建联合渠,新安以下几个村修建大公渠。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这些渠道大都因施工质量差,通水后常常决口断水,又因管理不善,争水纠纷甚多。所以,这些渠道勉强维持二、三年后,即逐渐报废。 1923—1943年间,十年九旱,甚至连年干旱,种田无收,农民迫切需要引水灌溉。 1941年,建屏县(抗日战争中期设置,辖冶河以东,滹沱河以南正太铁路以北这个大三角内的井陉县、平山县东部和获鹿县北部及正定县河西的村庄)县委书记齐计三体察民情,积极提倡兴办渠道,发展农业生产。 1944年春,在我抗日政府关于“农业大生产”的号召下,由南白沙、北白沙、王村、田都、张堡5村,联合倡议兴建一条新渠,沿村、古贤等17个村庄积极响应,22村(多数村庄原属平山县)推派代表商议兴建新渠事宜。初步议定:新建渠上游部分以平山县大公渠为基础;王子沟、潞王沟要修建渡槽,年前在两岸准备石料;渠道定名裕民渠。下游发展到石津运河退水,初名裕民渠。 1945年秋,日本侵略军投降以后,白沙、古贤等22村代表又重新商议兴建裕民渠事项。渠首设在平山县东冶村西冶河东岸,沿大公渠跨石浪涧沟到马山村东北,以上为引水段。在这里设第一分闸,干渠下游规划发展到邵营村北泄入古运河,全长28.7公里。代表们选举产生了灌区管理机构,负责具体修渠施工。为纪念1942年2月在井陉县段庄突围时牺牲的原中共建屏县委书记齐计三,裕民渠改为计三渠。管理机构为计三渠管理委员会。 1946年上游开工,并在北白沙设立总委员会,下设东冶、新安、邱陵3个分会管理施工。当年秋天,完成计三渠主干渠与一支渠土石方开挖工程。石狼涧沟渡槽也同时完工。年底,干渠引水段、第一支渠和各种建筑物先后相继竣工。 1946年7月22日,《晋察冀日报》报道,获鹿县兴建三大渠道(源泉、计三、胜利),可灌溉良田7.5万亩,增产粮食3.7万石。 1947年初夏计三渠开始放水,因垫方段施工质量差,渠道常有决口现象。当时正处在石家庄解放前夕,战事较多,渠道险段得不到根治。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 1948年春,北岳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派许辛忙主抓灌区工作,加紧处理险工险段,很快使干渠畅通输水。可是,正值浇麦季节,潞王沟土堤决口,停水50天,用工13万个,耗资折合小米4万公斤。9月,地户已无力负担总会日常开支,经济十分困难。年底,灌区管理机构改选,以民办为主。 1949年,新的灌区管理机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排除困难,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清查地亩,平衡负担,实行摊派。二是维修加固渠道工程。三是实行按作物配水,按作物种类轮流放水。这三项措施的落实,使灌区引水量增加到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发展到3.5万亩。 1950年,渠首进水口向上游稍有移动,同时,修建第二防洪坝。秋,计三渠副主任李福和参加华北行政委员会召开的民办渠道座谈会。 1951年,获鹿县政府支持灌区派人参加了由中央农业部组织,在陕西省泾惠灌区召开的水利参观会,学习渠道管理新方法、新技术,干部职工情绪很高,当年一支渠发展到小壁村南和落凌,一支渠发展到许营、闫同等村,增加灌溉面积3000亩。10月,河北省农林、水利两厅联合召开会议,给计三渠下达发展灌溉面积1.5万亩的任务,并派韩子芳、陈云祺帮助主持扩建筹备工作,帮助协调平山、获鹿两县的关系。 1952年1月,扩建配套,拓宽渠道,加大引水量等工程全面开工。4月即完工通水。引水量增加为4.5立方米/秒,灌溉达到面积5.72万。每亩负担建设费折小米30公斤亩。 1953—1954年,灌区实行轮灌,拆除了干渠全部平木分水设施,改建为跌水和分水闸,支、斗渠不断发展,工程不断完善配套。 1954年7月13日,冶河洪水将渠口冲毁,遂政府帮助修复。当年征收水费由实物改为现金。 1955年,在不断加强渠系工程建设的同时,灌区加强用水管理,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到1957年,计三渠扩建全面完工,引水量达到5.5立方米/秒,干渠总长达到28.7公里,共有支渠6条总长29.2公里,斗渠93条总长139.5公里,建筑物342座。其中主要建筑物有,进水闸1处,石坝6座,泄洪闸6座,隧洞1处,渡槽9座,分水闸19座,灌区骨干工程全部配套齐全。灌溉平山、获鹿两县6个乡7.26万亩农田,计三渠进入鼎盛时期,成为获鹿县东北部平原的经济命脉。 1958年冬,由于修建黄壁庄水库,部分灌溉区成为淹没区,迫使计三渠原马山村北段改线9932米,灌溉面积减少到6.6万亩。 计三渠在最下游,建国后井陉、平山两县在冶河上修建了许多渠道,计三渠引水越来越困难,控制面积逐年减少。1961年11月,把引水口接到了现东鲍庄村东沙地沟源泉渠泄水闸,形成源泉、计三两渠一源。 1964年以后,水源逐渐短缺,灌区曾几次向上级提出尽早解决水源问题。 1973年12月5日,针对因修建黄壁庄水库使计三渠改线,造成水源不足的情况,向河北省水利厅提出计三渠由黄壁庄水库引水的施工方案。 另外,获鹿县马山村紧靠黄壁庄水库副坝。第一次移民部分南靠,水库排水沟和计三渠在他们村北平行经过。由于当时水库渗漏,水库排水沟常年排水不断。计三渠虽然农田灌溉用水不自由,但是必然有水渗漏,给马山村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这两条原因使马山村下湿严重,不能居住。经河北省主要领导视察后决定,第一水库排水沟重新设计改建。第二实现了我们计三渠改线从黄壁庄水库引水的愿望。 1974年3月,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计三渠重新改线,进水闸设计在石津渠水闸左侧,设计流量5立方米/秒。上级拨给工程款27万元,工程粮18万公斤。渠线从水闸向东走270米折向南跨过石津渠,继续向南顺京赞公路西侧延伸。总概算36.74万元。 1974年5月,在引岗精神鼓舞下,计三渠口和跨越石津渠的渡槽动工。秋后明渠改线动工,当年新修干渠4.3公里,到北白沙村东入旧渠。1975年3月28日,干渠通水8.7公里,灌溉面积4.5万亩。 1979年,在上级的支持下,大搞续建改造、防渗配套,(计三渠通水到太平河,总长约20公里。)共防渗、衬砌渠道88条,总长105.2公里。其中:干渠——,支渠8条长41.2公里,干斗35条长25.4公里,支斗30条长25.5公里,农渠15条长12.1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630座,安装闸门360套,投工179万个,省市投资115万元。灌溉面积达到——万亩,这条古老的渠道,又焕发了青春。 1986年,由于连年干旱,地上水贫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使获鹿县东南部和市区西部形成六个枯水区,面积达62平方公里,每年造成30%即二、三百眼机井干枯报废,40%的机井水量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随着深井的增加,石家庄市地下水下降漏斗区越来越严重,干旱对石家庄市形成很大的威胁。为彻底解决这种状况,先后担任县委书记和县长史武学、王富玉、刘俊亭、高有林等同志上下奔走呼号,取得上级支持会同郊区人民政府于1986年12月8日联合申请延伸计三渠,并拟定《计三渠延伸改造工程计划》报石家庄市水利局,1987年8月,得到石家庄市水利局的批准。 1988年1月20日,获鹿县成立“计三渠延伸改造指挥部”县长高友林任总指挥,水利局长何振笔任副总指挥,筹备动工各项事宜。2月2日,经政府批准,重新成立计三渠管理处。计三渠延伸改造工程,主要是修建自北白沙到台头村南排水沟的新渠24.7公里,设计流量7.1立方米/秒,灌溉面积计划达到11.2万亩,其中石家庄市郊区2.5万亩。3月25日,计三渠延伸改造工程开工。7月13日,获鹿县这政府召开计三渠土方开挖汇报会,同时明确县人大副主任张士忠任副总指挥。这次主要是机械施工,12月9日,计三渠太平河以北第一期工程通水试渠。 1990年6月20日,《中国水利报》第三版整版报道获鹿县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刊登获鹿县委书记刘俊亭、县长高友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文章。 1990年年底计三渠延伸改造竣工通水,用工98万个,投资788万元,干渠全长33.4公里,全部在获鹿县地面,成为贯穿获鹿县南北平原上的一条灌区。计三渠引水量7立方米/秒,支渠17条,获鹿县直接灌溉面积达到7万多亩,对缓解县内用水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石家庄西部地下水补给也起到积极作用。 计三渠是获鹿县管理的一大引水工程,70年来为获鹿县(包括平山)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至此,获鹿县上有引岗渠,中有源泉渠,下有计三渠,三条渠道贯穿全县南北。原来获鹿县东部的秦庄、大河、永壁、高迁、寺家庄等乡镇地下水充沛;黄壁庄、李村,故城、高庄,申后、车行、铜冶等乡镇渠井双保险;马山、牛山、石井、城关、韩庄、上寨、山尹村等乡镇大部分两渠配套、扬水站辅助,水库保险;白鹿泉、梁庄乡自成体系,全县形成涝能蓄、旱能浇,井、渠、水库三配套的用水体系,旱年没有大面积旱灾了。 (资料来源:石家庄市水利志、获鹿县水利志等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