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曾国藩给儿子纪鸿写信,说明写字有一个困惑---长进,再困惑,再长进的过程。不只是写字,凡是做事,都有一个极困难的时候,只要能闯过这一关,就成功了。
临帖宜徐[1],摹贴宜疾[2],专学其开张[3]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行进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4]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注[1]、临贴宜徐:贴同帖,照着字帖写应慢。
[2]、摹贴宜疾:套着字帖写应快。
[3]、开张:笔势。 [4]、不特:不但。
-
提示:曾国藩在从济宁到周家口的途中,给儿子纪泽、纪鸿写信,说湘乡修撰县志,纪泽应该协助修撰,还可能逼出几篇好文章来。
湘乡修县志,举尔纂修[1]。尔学未成,就文甚迟钝,自不宜承认,然亦不可全辞。一则通县公事,吾家为物望所归[2],不得不竭力赞助;二则尔惮[3]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4]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着居其半。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
注解:
[1]、举尔纂修:保举你做纂修。
[2]、物望:众望。
[3]、惮:畏惧、害怕。
[4]、贪:贪图。利:利益。
-
提示:曾国藩在出外检阅军队,从徐州回江南来,在途中写信教育儿子纪泽,应在50岁前把应该读的书读完,免得年纪老大,悔之已晚。
余以生平学术[1]百无一成,故老年犹思[2]补救一二。尔兄弟总宜在五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毕,免致老大伤悔也[3]。
同治十年九月十二夜
注解:
[1]、学术:此指古文诗词等。
[2]、犹思:尚且想。
[3]、免致老大伤悔也:免得老了忧伤悔恨也。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
提示:曾国藩给儿子纪泽写信,说明读书不要怕苦,自己所用文房器具,只为使用,不取珍异收藏。
读书乃寒士[1]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2]。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注解:
[1]、寒士:贫寒的读书人。
[2]、不求珍异也:不求奇珍异宝收藏也。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
提示:曾国藩给儿子纪泽写信,教导他趁年轻,读书要在“有恒”二字上狠下功夫。
(余)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然已晚矣。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
-
提示:曾国藩在赴鲁途中,给儿子纪泽、纪鸿写信,告诉他们写诗文应注意的问题。
前所示有气则有势[1],有识则有度[2],有情则有韵[3],有趣则有味[4],古人绝好文字,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有一长。
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
注解:
[1]、有气则有势:有文气就有文势。
[2]、有识则有度:有见识就有高度。
[3]、有情则有韵:有感情就有声韵。
[4]、有趣则有味:有意向就有味道。
-
提示:曾国藩给儿子纪泽、纪鸿写信向他们指出,少年时代作文,要讲究气势。
至于纯熟文字,极力揣摩固属切实工夫,然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
跃进渡槽位于平山县冷泉村北,横跨温塘河,长248米,宽8.1米、高19米,共18孔,孔净距10米,全部用料石砌筑。负责这个工程的是获鹿县施工团温塘河分团,主要领导有董禄云、贡承顺、杜丙文,施工员————。这项工程1970年7月动工,承担施工任务的是获鹿县牛山、马山、李村、永壁四个公社,参战民工2000多名。当时在公社任职的书记(主任)和到工地负责的干部及施工营的主要领导分别是:
牛山公社革委会主任(书记)先后有高庆生(1967年11月1970年8月)和王福全(1970年8月至1971年10月)和董银山、崔春祥等在公社任职,在工地负责的公社干部黄凤祥,施工营的教导员和营长是有秦启新、高戊戌和从村里
-
“红光隧洞”位于岗南水库大坝右下侧的霍北庄附近。引岗渠水从水库泄洪支洞引出后,经300多米长的砌石明渠进入隧洞,洞长389米,高5米,宽4.9米,过水流量22立方米/秒,该隧洞1969年12月动工,开始获鹿县施工团直接负责王常峪隧洞和这个隧洞,1970年5月兵分三路以后,归王常峪分团领导,主要领导有陈景元、林增福、杜建民、石正瑞等,施工员————。
承担隧洞施工任务的是获鹿县城关公社,公社革委会主任(书记)先后是黄珊(1968年1月至1970年8月)耿志文(1970年8月至1975年7月)在公社任职,到隧洞工地负责的公社干部先后是——徐敬宪(———)和革委会副主任杨庆昌
-
引岗渠干渠全长102公里,跨越20多个山头和50多条沟河,在干渠上主要建筑物有隧洞、渡槽、倒虹吸等大型工程20座,工程的设计者主要有张文庆、宋正华等,军民团结隧洞和群英渡槽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