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成晓军教授在我选注的《曾国藩家书》精华本序言中说,曾国藩死后120多年来,人们对他的一生功过是非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评论。誉之者,将他推崇为“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完人;毁之者,将他指斥为“汉奸”、“刽子手”、“卖国贼”而加以全盘否定。但是,谁也不得不承认,他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儒家人生信条中把“齐家”放在“治国、平天下”的前面,就很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普天下的父母,大凡都期望子女能成龙变凤。然而,有的少爷小姐不争气,吃喝玩乐,不思进取,老爷太太们花钱费心的结果,往往造成一辈又一辈的“高衙内”和“孔二小姐”,徒然给后世戏台和街谈巷议提供笑骂之资而已。原因何在呢?尽管因时代不同、阶级利益有异,要求的标准也不一样,但我们可以作出明确的认识: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内容不同,子女成才的功效也就大不一样。曾国藩权绾数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可谓一位正牌的“高级干部”,其家人子弟完全可以坐享他的“余荫”而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但他寒窗苦读数十年,从政治军数十载,备受艰辛,深知名誉、地位、家业来之不易,极望曾氏世代显赫,永不衰败。可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目睹那些达官显宦之家的子女,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困守祖父辈留下的基业,就是挥霍浪用,吃喝嫖赌,横行市井,无所不为,家业荡然无存的诸多事例,内心深感不安。于是,他面对现实,从封建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对子女们温言细语,不厌其烦,言传身教,谆谆诱导,最终获得了完全的成功。子侄辈中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学通英语,成为清末著名爱国外交家;曾纪鸿虽不幸英年早逝,但在古算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曾氏孙辈中出了曾广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孙辈中出了曾宝荪、曾约农、曾昭抡、曾昭煜*这样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玄孙辈中出了曾宪植、曾厚熙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画家。等等。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曾国藩的家教理论和方法,不仅对曾氏家族子孙后代产生了积极效果,而且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士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清末到民国,自富家到贫民,不管是官僚士大夫还是一般民众,大都把曾国藩家训视为教育子孙后代的典范,且时至今日仍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一定的痕迹。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在于曾国藩家教理论和方法,体现了学术与事功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贯穿了经世致用这一实学精神的主线。换言之,曾国藩的家教理论和方法,是对传统家教观在新的时代环境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并且体现出独有的特色。历史不能割断,历史具有连续性。曾国藩的家教理论和方法亦是如此。尽管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深深的阶级时代烙印,但通过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辨证哲理的精华,还是很有现实借鉴意义的。这恐怕就是近20年来各种版本的曾国藩家书、家训相继印行且为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 曾国藩的家书,是他那个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产物。我们今天研究曾国藩家书,不是为了走回头路,不是特别喜爱封建社会那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而是为了在反思历史、正视现实、憧憬未来的过程中,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从具有客观历史效果的曾国藩家教理论和方法中,寻找到有关可资借鉴的“精华”所在。 编者在阅读曾国藩的原著时感到,曾国藩成套原著,对研究者和收藏者来说,视为珍宝,但对一般读者来说,一来价格昂贵,二来文言文不便阅读,望而生畏。所以在选注曾国藩《家书》和《日记》以后,为了使亲友更容易阅读,精选曾国藩语录数条注解、翻译,编成了具有一般文化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军人士兵、实业家和干部等茶余饭后、闲暇时间阅读的袖珍本,供亲友参考,并请提出意见。 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