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给其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妻子、诸兄弟、子侄等的家信。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为1459封,110多万字。起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终至清同治十年(1871),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计32年。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民众中享有盛名,称之为近代奇书。《曾国藩家书》原著,对研究者和收藏者来说,视为珍宝,但对一般读者来说,一来价格昂贵,二来不便阅读,望而生畏。编者完成的《曾国藩家书》选注,是一般有文化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军人士兵、实业家和各级干部等茶余饭后、闲暇时间的有益读物。因是家书,所以字里行间无不展示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这对研究曾国藩思想很有价值。曾国藩的某些言行,至今尚属不误,仍可借鉴。比如讲学习方法,他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本书第4页)他又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本书第11页)。这些都是青年人自勉,师长教育学生、子女的名言。关于学习目的他说“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他还要求后辈德才兼备“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本书第4页)对于治理国家他说“第善觇国者,睹贤哲在位,则卜其将兴,见冗员浮杂,则知其将替。善觇军者亦然……。”(本书第151页)这和毛泽东同志的“精兵简政”,邓小平同志重新任职后在整顿中提出“消肿”,现在的机构改革都极为相似。在治军问题上,他既知先进武器的重要性,购买制造洋枪船炮;但他更懂得人与武器的关系,他讲“然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本书183页)亦曾说“然其要全在得人,若不得好哨好勇,往往以利器资寇”(本书145页)。在思想修养方面,他用浅显的比喻讲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本书54页)在齐家教子方面,他在其弟曾国潢生辰时说:“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指读书、种菜、养鱼、养猪)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此言虽系谐,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风趣也”。(本书247页)这些都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齐家教子之道。亦曾说“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至要至要”(本书238页)。这对各级干部教育子女,亦属不误之言。他概括地讲,“凡事皆有至浅至要之道,不可须臾离者,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本书251页)曾国藩多方面之精辟论述,对现代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当然,他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吏,“家书”中谬误的东西也存在,本书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之原则,力求选注一些正面的言论。这也是我退下来之后,读书铭志、陶冶情操的一点心得吧。曾国藩楹联、挽联甚多,“家书”中的几联奉上,使读者能“窥斑识豹”。 编者完成的“分题选注”,是根据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的总责任编辑唐浩明编辑的《曾国藩全集》中的《曾国藩家书》选注的。亦按该书书信的序号排列。同时也参考了改革出版社1994年出版、陈霞村主编的文白对照全译《曾国藩家书》。“注解”主要是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难字大字典》等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对一些字词尽量按词海注解。如对人名“子思”的解释,《辞海》的注解是:“子思,(前483--402)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及,孔子之孙。他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如此等等。必要、确切的注解,不仅对读者理解原文字词有利,而且还能使读者学到很多知识,对弘扬民族文化也是有益的。由于眼疾休息了一段时间,此后也放慢了选注速度,至此2年多时间,终于全部完成。本书系编者打字排版个别字电脑没有,用意同或形近之字代替打*注名,皆将正确之字手写附在书后;为了排版需要,有的用半角标点,有的注解没有另起一行,有的提示没有空行等等亦需说明。在注解时有的注解词字,有的翻译句子等等不规范之处,亦希读者见谅;原书中用字与现在意音不同的保持原样不变。年近花甲,无职无责,闲着无事,选注“家书”,以避无所事事之烦,以求生活充实之乐,或许对社会有益。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敬请朋友、读者自鉴,名家、领导指正。 为了取得名家指导和对曾国藩家谱及后人有关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南下湖湘,访问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省图书馆等地,特别访问了研究曾国藩的主要单位湘潭大学及王澧华教授、曾国藩的家乡双峰县委办公室罗绍志研究员、曾国藩故居管理委员会胡卫平主任、岳麓书社著名历史小说《曾国藩》的作者唐浩明编审等,并对曾国藩的故居及墓地进行考察,还访问了部分曾国藩兄弟及其故里的曾氏后裔曾昭棉、曾山、曾启球等老先生。在本省拜访了河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成晓军教授和历史系教授池子华博士以及河北师大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董丛林教授。所到之处,皆受到热情接待,所知情况详细介绍,珍藏图书资料倾囊相助,使之收效颇丰。部分资料载于本书附录,资料成书的有罗绍志、田树德合著的《曾国藩家世》,成晓军著的《曾国藩家族》,曾宝荪著的《曾宝荪回忆录》和曾氏后裔保存的《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等,亦是本书附录资料主要来源。此书告成,湖南罗绍志研究员、河北文联荣士娣编审不顾病痛和疲倦,十分认真帮助校对,其他湖南、河北师友亦功不可灭,家人子女、亲朋故交亦有辛劳,长沙市工商局、东塘分局及招待所的同志,亦为此提供了诸多方便,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