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中的引岗渠倍受关注,缑增福成为获鹿县人民最为牵挂的人物。
引岗工程在上边的争论中,缑增福经受着严峻考验。在风雨交加的形势下,三县领导进退两难。作为工程重点县的主要负责人,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缑增福这才明白,通往引岗渠的道路上不仅有物资、资金上、技术上的道道难关,还存在一些人为的看不见的沟沟坎坎。如果坚持继续施工,风险很大,有可能被扣上“地方利益”的帽子。如果工程拖下去,三县人民拖得起吗?如果工程中途下马,半途而废,就要承担劳民伤财的千古罪名。引岗工程难,真是进也难,退也难啊!
缑增福心里火烧火燎的,可脸上没敢有半点流露,一班人和全县的人们都看着自己哩。人们看到的他,仍是那么沉着冷静,还是那么不温不火。只有老伴知
-
公元1969年11月16日,获鹿县施工团来自车行公社的800多名民工,带着自己的憧憬,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浩浩荡荡开赴引岗渠王常峪隧洞工地安营扎寨。
这支向引岗渠开拔的队伍,拉着双轮车,赶着毛驴车。车上装着锅、碗、瓢、勺,杀绑着行李卷儿,车帮上别着镐头、大锤和钢钎。行进的民工队伍中,有的扛着明晃晃的钢锹,有的背着长长的撬棍。他们换上新浆洗过的衣裳,头上裹着羊肚子毛巾,令过路人遐想:这支队伍是昔日去挖战壕攻城的武工队?还是去抬担架送军粮支前的民兵?从队伍的装备和衣着不难看出,为了打响这场战斗,他们多少天之前就厉兵秣马,打造新的兵器,购置新的锹镐。家中的女人们,早几天就为男人们洗晒好衣服、被褥,缝补好
-
1970年12月12日拂晓,获平公路上,一队人力拉车满载着水泥,迎着前方的崇山峻岭,向着引岗渠温塘河渡槽工地进发。
这支人力拉车运输队的规模不大,五、六辆车,人员也不多,十几个人。充其量说,他们只不过是庞大的引岗渠运输大军中的一个小分队而已。
运输小分队的拉车人,披着东方鱼肚白抛洒的几缕霞光,摔打着擦汗的毛巾,送走天际最后几颗眨眼微笑的星星,在黎明的曙光中,猫着腰,弓着腿,晃着膀子,用胳臂绷紧肩头的拉绳,铆足劲,全力驱动着一座座小山似的水泥车向前移动。
那时,获平路是一条沙石公路,在太行山脚下向深山伸延,沟沟坎坎,高低不平。在艰难的跋涉途中,遭受重压的人力拉车
-
没见过引岗渠的人,不知道引岗渠的雄伟;没参加过引岗工程建设的人,不知道工程的艰苦和困难;没经过引岗风雨的人,不知道工程的曲折复杂,不了解引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
事情往往是这样,上边稍有风吹草动,下边有时会狂风大作;天上稍有一块阴云地下可能是倾盆大雨。对引岗工程不同意见的争论,也不是什么很不正常的现象,但是,在三县,尤其是在获鹿县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什么引岗工程“上错了”,“上边不承认”,是“黑渠”,要“下马”啦等等传闻,一时象秋风落叶,闹得纷纷扬扬。风雨中,这里的群众心里急呀,生怕县领导顶不住,也泄了劲,使日盼夜想的绿色之梦破灭。可上边的事,老百姓有劲也使不上
-
在引岗渠开工时,张屏东同志是地区主管生产的领导,对引岗渠建设费尽心血,全力支持。在引岗工程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他总是站在三县群众一边。因此,三县人民对这位老革命怀有一种特殊的敬佩之情。人民怀念他,历数他对引岗渠的特殊贡献,象一串宝贵的珍珠,闪光耀眼,掷地有声。说起张屏东,人们不由想起他当年在家乡藁城的一件小事。那是1944年的夏天,张屏东政委和战友彭树英前去执行任务,途中路过一块高粱地,他看到地上的蝗虫乱爬乱飞。张屏东马上脱下鞋来追赶拍打。他边打边说:“这东西危害可大啦,咱们赶快去告诉老乡们来治蝗虫。”长期生与死的斗争,已经把他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在他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不忘记掩护过他,营救过他,养育过他的父
-
在修建引岗渠过程中,缑增福接待过许多前来检查和指导工作的上级领导人。这些领导同志,有的情满引岗渠,对工程赞不绝口;有的百看不厌,追根问底;有的被火热的劳动场景所感染,抄起工具就和民工们一起参加劳动;还有的呢?神态庄重,表情严肃,认真察看,一言不发,好似调查什么重大案情似的。
1970年10月的一天,缑增福接待了一位受石家庄地区领导委派,突然前来造访的领导人。他就是地区生产指挥部的主任刘希明。刘主任当属于后一类严肃认真,只看不说的领导干部。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省里有关部门领导对引岗工程不表态,地区领导班子几经调整,有的不太熟悉情况的领导也有些沉不住气了。指示刘希明到引岗工地考察一下,看一看能不能停下来
-
张屏东与丁廷馨都是老党员、老干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都腰里掖着脑袋和敌人厮杀过。解放后,他们又分别担任过省、地两级党政机关和部门的重要职务,因为工作关系,两个老革命都和水有不解之缘。
1963年8月上旬,一场当地有水文记载以来从未见过的,持续了6天6夜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华北大地。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水情告急,形势十分严峻。在万分紧急的时刻,省有关部门领导丁廷馨与石家庄地委副书记兼行署专员张屏东,火速赶到水库,与抗洪抢险的人民群众战斗在一起,坐镇指挥在抗洪斗争的第一线。在生与死的危险关头,他们稳定了“军心”,采取了应急措施,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起,誓死决战洪水,与大坝共存亡,用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科学的决策,保住了太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引岗渠战斗全线打响。
在通往霍北庄、王常峪、冶河、温塘河工地的获平、石岗公路上,来自各个生产队成千上万辆毛驴车,从获鹿县的东西南北汇集而来的车流,打着支援引岗的大旗,行进在石岗路上。这支运输队满载着米面、蔬菜、水泥、钢材、料石、木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日夜兼程,向引岗工地进发。这就是引岗渠上特有的支前毛驴小拉车运输队。
七十年代初期,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线上,机动车辆奇缺,运输能力不足,这给全线打响的引岗渠战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那时候,获鹿县仅有两辆汽车。交通局有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工业局有一辆载重两吨的货车,而且都是“老爷车”。获鹿县引岗工程施工团,开始也只不过有8台12马力的小拖拉机。如果仅靠这些机动车
-
有人说,杜英杰是文化人,因为他师范毕业后,当过教员、教导主任、校长、教育局长;有人说,杜英杰是坚强的领导者,是因为他担任过代理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有人说,杜英杰是革命战士,因为他九岁就参加儿童团,扛起了红樱枪。解放战争中,他赶着毛驴驮着炸药,徒步三天三夜,去参加解放石家庄的战斗;有人说,杜英杰像农村的乡镇干部,他为了希望的田野,百姓企盼的收获,整天卷着袖子,挽着裤腿,没时没晌奔波在农田里;有人说,杜英杰既是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因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严谨、认真、刻苦、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在他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
徐静,小名喜子,获鹿县邓村人。一张慈眉善目,憨厚真挚的笑脸。只看其人,很难想象他是担任引岗渠施工团政委,统帅几万人马,修建冶河大渡槽等重点工程的主要领导人。他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他家是村里的堡垒户,多次掩藏过八路军战士和县区的革命干部。解放石家庄战斗打响的时候,徐静正是气血方刚的年轻人。他积极报名参战支前,抬担架,送军粮,在战斗里锻炼成长。
徐静走过的人生道路是光辉的,也是曲折的。他担任过公社书记,县委组织部干部。
1970年腊月二十六日,鞭炮声时断时续在空中炸响,新年气氛渐浓的时候,徐静从涞源三线建设工地回来了。他刚刚放下铺盖卷,脚跟还没站定,组织部通知他到引岗渠冶河分团任政委,春节后上班。
徐静心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