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三章 引岗渠风雨 > 内容阅读
三、“砸锅卖铁”战引岗

没见过引岗渠的人,不知道引岗渠的雄伟;没参加过引岗工程建设的人,不知道工程的艰苦和困难;没经过引岗风雨的人,不知道工程的曲折复杂,不了解引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

  事情往往是这样,上边稍有风吹草动,下边有时会狂风大作;天上稍有一块阴云地下可能是倾盆大雨。对引岗工程不同意见的争论,也不是什么很不正常的现象,但是,在三县,尤其是在获鹿县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什么引岗工程“上错了”,“上边不承认”,是“黑渠”,要“下马”啦等等传闻,一时象秋风落叶,闹得纷纷扬扬。风雨中,这里的群众心里急呀,生怕县领导顶不住,也泄了劲,使日盼夜想的绿色之梦破灭。可上边的事,老百姓有劲也使不上,他们就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心愿,支持引岗工程,为县里领导们撑腰。

  风风雨雨中,二百里引岗工地依然一片沸腾。施工队伍既联合作战,又社自为战,村自为战,一切立足自力更生。资金短缺,千筹万措,开源节流;没有物资设备,东借西凑,因陋就简。群众说,就是用手抠也要把隧洞打通;就是用肩扛也要把大渡槽架起来;就是拉着拽着,也要把引岗渠搞上去。

  那时候,乡村、工地、前方、后方,到处是匆匆的身影,人们一个个象家里盖房子上大梁一样忙碌;父辈人走起路来脚下生风一溜小跑,忙着为前线修车拈钎,捎衣送菜;村干部催粮油,筹物资,讲话也快捷利落多了;施工团的干部们晚上会议说工程,白天工地看工程,连吃饭也比画着,争论、议论着工程,说到情急处,饭吃半拉就上工地了,饭碗撂到了那儿,也记不得了。

  引岗战场,人来车往,镐起锤落,施工队伍吃掉一座山头,又占领一道河谷,隆隆炮声震撼着古老的大地。

  石井公社岸下村的王玉文老汉,白发苍苍,已经66岁的人了。战斗一打响,他就自己请战来到引岗渠工地,拿起手锤,拿起錾,开山起石,杵料石,丁丁当当,一干就是四个寒暑。在引岗风雨的日子里,他抖动着花白胡子说:“我不管它什么黑渠、明渠,只要能把岗南水库的救命水引来,浇出一片好庄稼,种地的不再伸手向国家要款要物,不再张着嘴吃国家的救济粮,再能给国家拿一点贡献,我就心满意足了。”在锤钎的丁当声中,人们削平了石井、黄岩、东焦等多少个山头啊,在锤钎清脆的响声中,引岗渠工程又延伸了多么远哪!

  石井公社栈道村民王玉堂,在工地上见民工连长愁眉苦脸的,因为生产队穷,工地食堂连打油买盐的钱也没有了。王玉堂说:“我家刚卖了一头猪,50块钱还没动呢,拿来食堂先救救急吧。”于是,连夜赶回去,说明情况。妻子二话没说,从柜里里取出一个布包,抖动着手打开,又露出了小红布包,再打开,把50块钱交给了丈夫。丈夫说:“家里再留一张吧。”妻子说:“你们外头那么多人,活儿又重,没钱怎么能行?就这么点钱,都拿去吧,家里好凑合。”

  五十块钱,在现在来说,打一天小工就能挣到。可是在那时候,这浸泡着夫妻俩血汗的五十块钱,还真有点沉甸甸的。夫妻俩交给引岗渠的仅仅是五十块钱吗?不!这分明是山区旱庄人民火热的心。

  工程前期阶段,无机械,无动力,全靠肩背手搬,手工操作,连在黑洞洞的隧道里放炮,也是提着油灯点炮捻。为了改善施工条件,群众架线杆,拉电线,把光明送上引岗渠。车行民工张东海,把自己家备用的电线拿来,李村公社把放在院里的备用电杆也运送到工地。工地之夜,洞内洞外一片光明,民工说:这下子黑渠不就变成明渠了吗?

  工程衬砌、浇铸,需要大量石砟,县里当时只有一个采石厂,碎石机少,石子一时供应不上。再说获鹿距离工地太远,运力不足,影响施工进度。怎么办,他们看到工地上茫茫河滩里,到处都是大小不等的河卵石,粗沙细沙,可以搅拌不同规格的混凝土,民工们就靠自己双手捡、筛子筛,筛捡了成千上万方石子沙子,解决了燃眉之急。

  永乐村的敬五麦,是引岗渠上一个普通民工。为尽快完成温塘河渡槽东端的开挖任务,他多装快跑,不慎把腰扭伤了,带着伤痛,仍然战斗。敬五麦和伙伴们研究,把土造卷扬机一次只拉一辆车,改为一次拉两辆车,每班运渣提高了一倍。他说:有人说引岗渠要下马,我们要让引岗工程快马加鞭。牛山公社工地上,因为人多工具少,民工们用木棍、铁丝拧绑成排子车。用排子车运石头,装载量大,好修理,成本低,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

  引岗渠全线动工,隧洞里、渡槽上,做支撑,做托架,处处都需要木材,工地上木材告急。每个工地都喊着木材!木材!于是,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都“翻箱倒柜”,把库存的木头送来了,但木材还是供不应求。在这个节骨眼上,获鹿县、社、队都行动起来。山尹村公社西郭庄村民把自己家准备盖房子用的大梁、檩条,三根五根地凑在一起,凑了110根,也火速运到了工地。他们说,先修引岗渠后盖房,引岗渠开不通,水来不了,盖两间房子有什么劲呢?这也算是“先治坡、后治窝”吧!

  秦庄公社灰壁村位于石津运河东侧,前些年拓宽运河时,上级为方便当地群众,在又深又宽的运河上架起一座不小的木桥,全部用松木和硬杂木搭成,少说有百十方木材。急需木材的引岗工地干部看上了这些宝贝,但想到拆桥会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几次想要,又不忍张口。公社主任张文志,灰壁支部书记武黑三得知情况,俩人合计,一切服从工地,急引岗所急。再说这木桥经风沐雨十年多了,人走车过不安全。他们先党员后群众,层层做工作,又带人们到工程一线参观,最后才召开群众大会,亮明情况,让大家举手表决。出乎意料地是,全村到会人员,齐刷刷地举起手来,一致同意拆桥。他们说,砸锅卖铁也要上引岗工程,拆座桥算什么。当百十方木材火速送到工地时,施工团的干部们激动得曲身躬腰,连声说“谢谢,谢谢。”县里统筹安排,随即用料石、水泥,为灰壁村重新修建了一座比木桥更宽,既美观又坚固的大石桥。三十年来,这座象征着党组织和老百姓血肉联系的石桥,引发过往行人多少深思和回味啊!

  三县人民一不等,二不靠,横下一条心,砸锅卖铁战引岗。他们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把引岗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有这样的人民,这样的群众,还有什么风雨不能闯过,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