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漫长的引岗渠工地上,活跃着一个被民工们视为宝贝的专业技术人才,她就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女技术员宋正华。
宋正华是她的真实姓名,那时还没有技术职称,人们叫她技术员是对她的尊称。不过,也许是因为她年龄还不大,或许是她只有一米五二身材的缘故吧,人们习惯亲切地称她小宋。其实她已经结婚三年,并且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了。
宋正华圆脸庞,大眼睛,很喜洽,很俊气。别看她自幼生活在比较富足的家庭,身材又娇小,但一点也不娇惯。她个子小,志气可不小,学生时代的夙愿是当科学家,将来为人民干一番事业。因此,走出学校大门不久,她就来到开渠引水第一线,参加了修建浩大的引岗渠工程。初出茅庐,做为工程技术战线的新兵
-
每当人们看到雄伟的冶河渡槽,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响亮而亲切的名字——“土专家”张文庆。
张文庆是获鹿县(今鹿泉区下同)前东毗村人。他身材魁梧,宽宽的前额,两眼炯炯有神。张文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自1946年起就从事水利事业。他在水利、交通部门工作多年,先后参加过计三渠、源泉渠、绵右渠和县内的水库、塘坝、公路桥梁等大小500多项工程的勘测、设计,绘制过数以千计工程的图纸。经过长期在实践中摔打,熟练掌握了勘测、设计和施工等多种技术。1954年,张文庆怀着苛求知识的愿望,参加了省水利厅举办的水利勘测、设计培训班,这大概是他一生就读的最高学府了。在培训班,经过半年时间的学习,为他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很快成为当时获鹿县水利战线屈指可数的技术人才。
二十多年来,张文庆主要
-
说起团结治水,不由使人想起一群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姑娘、小伙儿们。他们所到之处,锣鼓铿锵,弦歌妙舞,给工地和所在乡村带来欢声笑语,活跃着那里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是引岗工地最受欢迎的人。
这就是获鹿县引岗施工团文艺宣传队。他们由来自农村的文艺骨干和民工中文艺爱好者组成。多时30多人,少时不下20人。刚开始,宣传队主要运用歌舞、清唱、曲艺等形式,宣传英雄模范人物,起着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获鹿、平山、元氏有着相同的地方文化,河北梆子盛行一方。那委婉、高亢、悲壮的唱腔,倾倒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石家庄地区特有的剧种丝弦,那迷人的板胡、笙乐,每段唱的假嗓拖腔,叫人如痴如醉。丝弦在当地,群众下地干活,上山走路,几乎人人
-
春天已经来临,冬天好象还舍不得离去,才暖和两天,气温就又骤然下降,山里又下了一场雪。为采访引岗渠在获鹿北寨村改线一事,我们冒着猎猎寒风,来到山村。三十年前,我们曾在这里访问过村支书张万喜,了解他带领群众打大口井,改善生产条件的先进事迹。如今张万喜已经过世,他当年的老搭档——原大队长张文学和赤脚医生张文明接待了我们。
谈起了引岗渠,两位已进入老年的见证者,话如流水,滔滔不绝,把我们一下子带回到当年。
1970年过了正月十五,元氏县在获鹿县地面的工程全部开工,北寨分团负责上寨、铜冶、山尹村三个公社地面的明渠工程,分团团长是赵书辰。毛遗公社民工营一百多人,来到北寨地面施工。设计中,引岗渠在北寨村东,奔向正南
-
1970年冬,获鹿县永壁公社民工队伍顶着初冬寒风,奔赴平山县霍宾台公社西南端的梁家窑村。他们要在驴山脚下采石,为温塘河渡槽工地准备石料。带队的是公社党委副书记张三喜和温塘河分团施工员张志文。
梁家窑位于温塘河西部,这里山岗起伏,沟壑纵横,居住着七、八十户人家。这个村原是两户外地人到这儿辟田落住,两家人分居两座土窑洞,故名两家窑。后来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又多为梁姓,才改称现在的村名。
居住闭塞,一向冷清的小山村,一下子住进二百多民工,顿时热闹起来。永壁公社与石家庄市仅有防洪堤一堤之隔,好多山里人三五成群地看望民工,不时好奇的打问:“石家庄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住在楼里去厕所怎么办?”永壁民工不少人也是第一次走进深山
-
每当人们看到引岗渠上最高的建筑物——冶河渡槽,就会想起一伙普通民工,他们就是革新能手宗清俊和他的战友们。
人们说,宗清俊是一位头脑灵活的能人。他善于用勤于思考春种秋收的头脑,习惯于握锄拉耙的双手,刻苦钻研,大搞技术革新,寻找工程进度的最佳途径。他们发明的土塔吊,能伸出巨大的臂膀,把上万斤的托架吊装上去,把数百斤重的压沿石、券脸石轻巧地送上二十多米的空中,镶嵌在渡槽上。为引岗工程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力,工效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
宗清俊,李村公社南白沙村人。头扎羊肚子毛巾,农民衣着,高大健壮的身材显得很能干,一双深邃的眼睛透着他的精明。宗清俊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乡干旱缺水,自幼贫困的生活,把他磨练成一个朴实、强健的农
-
声震太行的引岗渠战斗全线打响以后,工地上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不但要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的精神,而且需要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技术来完成。引岗施工团的同志们面对工程技术复杂,施工条件差的状况,毫不犹豫。他们踩着困难前进,迎接挑战,向全体指挥员和民工发出号召:向科学技术进军!
当时,获鹿县和平山、元氏两个兄弟县一样,既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做施工的依托,也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做后盾。引岗战士只是凭着一股子志气,靠着一种士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上了战场。在改变原设计方案的重大问题面前,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民工不当伸手派,坚定地选择了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自强不息的路子。工具自己造,物资自己找ÿ
-
缑增福很爱他的儿女们,最惦念、最牵挂的恐怕是他的大女儿缑云霞了。缑云霞生下来不久,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好几岁了还不会走路。瘫疾的女儿成了夫妻俩的一块心病。
缑增福是在栾城县担任县委书记的,领导的信任,人民的重托他记在心里。焦裕禄的模范事迹,就是县委书记的座右铭,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他完全把心思用到工作上了。闲暇之余,他也想念他的亲人,最惦念的还是他的儿女们,尤其是患有残疾的大女儿缑云霞。那时,缑增福虽说惦念亲人,只不过是想想而已,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她们,照顾残女云霞和家中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妻子韩同瑞的肩上。
1969年夏天缑增福调到获鹿县工作,正赶上获鹿县修建引岗渠,他又置身人民群众之中,坚定地带领
-
有一天,正当王常峪隧洞、冶河渡槽两个主战场紧张施工的关键时刻,缑增福接到电话,说他的岳母去世了。噩耗传来,缑增福又悲痛又吃惊。虽说岳母的岁数大了,但身体还很硬朗,没病没脾的,怎么说去就去了呢?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岳母一生勤勤恳恳,是从苦水里熬过来的人。她老人家疼爱自己的孩子们,宁肯自己苦拉苦掖,省吃简用,也要把四个女儿抚养成人,挺不容易的。特别是对拖家带口,进城后又苦又累的缑增福一家,岳母更是劳苦功高。直到他老人家撒手西去的当天,他们两口子为了减轻生活的负担,还把两个孩子留在乡村,托她带养着呢!
岳母家只有妻子韩同瑞她们姐妹四个,没有儿子,所以,给老人家送终全靠他们姐妹
-
按照设计,二百里引岗渠线,从岗南水库大坝起,穿山越岭,横贯平山、获鹿、元氏三县,渠线长,隧洞多,渡槽多,工程浩大,任务艰巨。按照三县协议安排:平山县主要在本县境内开挖明渠;获鹿县承担的大型建筑物工程,除了在本县境内,几项大工程在平山县境内;元氏县除在本县内有建筑物和明渠开挖任务外,一部分工程在获鹿县境内,一部分工程在平山县境内。这就是说,三个县有两个县异地施工,不同的任务,共同的目的,互相支持,团结治水,是施工中应该坚持并贯彻始终的重要方针。
施工之初,三县施工团领导就认识到,民工队伍管理、民工的群众纪律、如何处理好民工同当地群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