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八章 创造奇迹的人们 > 内容阅读
四、宗清俊和他的“独杆摇臂土吊车”

 每当人们看到引岗渠上最高的建筑物——冶河渡槽,就会想起一伙普通民工,他们就是革新能手宗清俊和他的战友们。

  人们说,宗清俊是一位头脑灵活的能人。他善于用勤于思考春种秋收的头脑,习惯于握锄拉耙的双手,刻苦钻研,大搞技术革新,寻找工程进度的最佳途径。他们发明的土塔吊,能伸出巨大的臂膀,把上万斤的托架吊装上去,把数百斤重的压沿石、券脸石轻巧地送上二十多米的空中,镶嵌在渡槽上。为引岗工程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力,工效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

  宗清俊,李村公社南白沙村人。头扎羊肚子毛巾,农民衣着,高大健壮的身材显得很能干,一双深邃的眼睛透着他的精明。宗清俊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乡干旱缺水,自幼贫困的生活,把他磨练成一个朴实、强健的农家后代。在日常生活中,宗清俊生性爱动脑子,谁家盖新房怎样上大梁,谁家的旧房子如何修理加固,他总能想出办法。

  在温塘河渡槽,随着基础垒砌的不断升高,安全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起初,把数百斤的压沿石运到槽墩上,要先堆好一道长长的土坡,或用木材搭成斜架,民工们抬着沉重的料石,哼哼唷唷,一步一挪地向上移动。这种原始的施工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进度慢,而且费木材,耗资大,还十分危险。木搭斜架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种笨重、危险、苦累的运石办法,宗清俊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怎样制作一种力大无比,能把巨石送上券顶的吊装工具呢?宗清俊自幼就爱琢磨,出主意,想办法。他和他的伙伴张墨辰、张春恒等,结合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实验,制造出新的运送机械和吊装方法,在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1年5月1日,温塘河竣工告捷,宗清俊顾不得照料瘫痪的老父亲,随同其他民工火速转战冶河渡槽。冶河渡槽比19米高的温塘河渡槽还高七、八米,九层楼房那么高。因此,他研制的提升机械遇到了新的考验了。劳动之余,宗清俊和他的伙伴们研究安装几组滑轮,最省工又省力,经过多少次的实验。“独杆摇臂土吊车”终于获得了突破。它比原来的土吊车,工作起来快捷了很多,也比较安全可靠。

  这种“独杆摇臂土吊车”,就是利用两、三根十米多长的红松接起来,戳立在地面,四面八方用风绳拉紧固定,在顶端用钢绞线吊一根直径30厘米,长度6米的横木,两端各拴一根麻绳,一端在指定的部位安装四个滑轮,通过钢绞线拉动,把重物提升到所要求的高度,再拉动两端的麻绳,把物料送到所需要的地方。这种设备实际上是塔吊的雏形,但需要十几人推动绞磨提升物料,还是很笨重的。

  能人背后有能人。宗清俊由衷地感谢聪明的永壁人,是他们在施工中,大搞技术革新,把笨重的人工绞磨改成了电机或柴油机为动力,土吊车才真正具备了现在塔吊的功能,只需两、三个人,运送物资仅用一两分钟即可。

  “独杆摇臂土吊车”,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原始,而且,显的也很笨拙。现在看来,那有什么呀,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但是,这对在三十多年前的引岗渠渡槽工程来说,那简直是一个创举;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明;是一个轨道塔吊的雏形;是一个完全可以称为获鹿县引岗史上群众性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独杆摇臂土吊车”的诞生,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先进的、唯一的,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当时,获鹿县如果设有科技进步奖的话,它入选得奖也理所当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引岗大军既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武装,也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全靠自己手中的工具去开渠引水,去干前人没有干过的宏伟大业。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退缩,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愚公移山的意志,开动脑筋想办法,向科学进军,寻找和选择施工的最佳方案,向科技要效益,从而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宗清俊感谢驻获空军政委姜跃南同志,感谢空军基地无偿支援的80根10米长的红松。如果不是部队无偿支援“长木抱杆”,他的“独杆摇臂土吊车”还难以顺利诞生,很快地投入实战呢。

  宗清俊在引岗渠的渡槽施工中,还改革了槽孔支撑,把原来8个一组的托架,改成5个一组,节约了大量木材。他还发明了木轮机、登云梯等施工工具。为引岗渠的不断延伸,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引岗渠是翻身渠、幸福渠、民心渠。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工,用粗糙的大手围绕施工搞革新,根据需要去发明创造,用心血灌注引岗渠上的大渡槽,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充分说明,这支引岗大军,不仅有挥动原始工具去和山石撞击的精神,而且,还有敢于涉猎科技领域,去叩开科学殿堂大门的勃勃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