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以此书献给参加、支持、关心引岗渠建设的人们,献给在施工中壮烈牺牲的英雄太行儿女。
-
1、工地上飞过一只报喜鸟
在横跨三县的引岗渠工地上飞着一只报喜鸟。她奋飞着,歌唱着,向三县人民报喜:平山县施工团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民工,一举创半天推土百车的新记录。
这只报喜鸟就是平山县马冢村的女民工王贵凤,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王贵凤,苹果脸,大眼睛,个头不高,那年才刚刚十八岁。但十八岁的王贵凤很健壮,有力气,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争强好胜的倔强性格。她在生产队里下地干活,整天和山石打交道,练就了一身使不完的劲,有一身好活路。平时,无论是担担挑挑,推推搬搬,背背扛扛,样样农活都难不倒她。王贵凤年龄小,志气不小,为改变家乡面貌,再深的沟敢越,再高的山敢爬。乡亲们
-
那里有水一片绿,那里无水一片黄。
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英雄的获鹿人民,在大旱面前,从来没有退缩,没有屈服。他们迈开踏山的脚步,挺起背山的脊梁,要向大山宣战,要向沟谷要水了。这里没有标语,没有口号,没有宣扬。他们以战争年代“村自卫战”的方式,打了一场场凿山引水的硬仗。于是,在获鹿县的山区,忽啦啦,一下子戳立起几杆招人眼目的旗帜。
白鹿泉公社的谷家峪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山村。这个仅有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它小的不能再小了,藏在山谷的折皱里,战争年代空中的敌机也难以发现。你上个坡,转个弯到了它的村头,还全然不知。繁衍生息在这弹丸之地的人们,壮劳力不过百名。引水开工的第一天,随着村里悠扬的钟声&
-
有着许多美好愿望的获鹿人,做过许多美好的梦。大概做得最多的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传说,那只美丽的白鹿刨出了清泉。泉水漫溢,哗哗作响。泉水所到之处,一片翠绿,鲜活欲滴。茁壮的庄稼长起来了,家里的三个水窖灌满了,溢了。梯田里是黄灿灿的小麦,河谷旁是金黄黄的稻谷。有了水,有了粮食,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再也不用发愁了。
自从来到获鹿县,缑增福也一下子迷上了水,只要是有关水的传说,水的故事,水的话题,他都爱听,爱问,爱说。
那确是一个神奇而美好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楚汉相争。数万汉军,戴盔披甲,策马伐赵,一路上浩浩荡荡,所向披靡。不料在土门关
-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缑增福、候淑芳、史际昌、韩增智、孙健民、杜英杰等几位领导的调查组会合了。他们了解了县情,掌握了水情,知道了老百姓在想什么,盼什么。他们也知道了获鹿县的干部职工,特别是水利战线的干部职工在干什么。最早酝酿从岗南水库引水到冶河,在井陉县洛阳(冶河渡槽上游约2公里)通过倒虹吸向源泉渠输水,故名“引岗济冶”,1962年因困难时期刚过地区没有批准。1963年闹洪灾,1964年沥涝,没有提起此事。1965年又遇到旱年,重提此事并开始勘查。此后水利战线的干部职工一天也没有放松此事。特别是1967年春天,组织下乡工作队支援农业,在搞好当前生产的同时,展开了全县范围的大讨论,找出你那里阻碍发展的主要问题。县委根据同志们提供的情况,经过讨
-
有着许多美好愿望的获鹿人,做过许多美好的梦。大概做得最多的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传说,那只美丽的白鹿刨出了清泉。泉水漫溢,哗哗作响。泉水所到之处,一片翠绿,鲜活欲滴。茁壮的庄稼长起来了,家里的三个水窖灌满了,溢了。梯田里是黄灿灿的小麦,河谷旁是金黄黄的稻谷。有了水,有了粮食,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再也不用发愁了。
自从来到获鹿县,缑增福也一下子迷上了水,只要是有关水的传说,水的故事,水的话题,他都爱听,爱问,爱说。
那确是一个神奇而美好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楚汉相争。数万汉军,戴盔披甲,策马伐赵,一路上浩浩荡荡,所向披靡。不料在土门关ÿ
-
风雨中的引岗渠倍受关注,缑增福成为获鹿县人民最为牵挂的人物。
引岗工程在上边的争论中,缑增福经受着严峻考验。在风雨交加的形势下,三县领导进退两难。作为工程重点县的主要负责人,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缑增福这才明白,通往引岗渠的道路上不仅有物资、资金上、技术上的道道难关,还存在一些人为的看不见的沟沟坎坎。如果坚持继续施工,风险很大,有可能被扣上“地方利益”的帽子。如果工程拖下去,三县人民拖得起吗?如果工程中途下马,半途而废,就要承担劳民伤财的千古罪名。引岗工程难,真是进也难,退也难啊!
缑增福心里火烧火燎的,可脸上没敢有半点流露,一班人和全县的人们都看着自己哩。人们看到的他,仍是那么沉着冷静,还是那么不温不火。只有老伴知
-
公元1969年11月16日,获鹿县施工团来自车行公社的800多名民工,带着自己的憧憬,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浩浩荡荡开赴引岗渠王常峪隧洞工地安营扎寨。
这支向引岗渠开拔的队伍,拉着双轮车,赶着毛驴车。车上装着锅、碗、瓢、勺,杀绑着行李卷儿,车帮上别着镐头、大锤和钢钎。行进的民工队伍中,有的扛着明晃晃的钢锹,有的背着长长的撬棍。他们换上新浆洗过的衣裳,头上裹着羊肚子毛巾,令过路人遐想:这支队伍是昔日去挖战壕攻城的武工队?还是去抬担架送军粮支前的民兵?从队伍的装备和衣着不难看出,为了打响这场战斗,他们多少天之前就厉兵秣马,打造新的兵器,购置新的锹镐。家中的女人们,早几天就为男人们洗晒好衣服、被褥,缝补好
-
1970年12月12日拂晓,获平公路上,一队人力拉车满载着水泥,迎着前方的崇山峻岭,向着引岗渠温塘河渡槽工地进发。
这支人力拉车运输队的规模不大,五、六辆车,人员也不多,十几个人。充其量说,他们只不过是庞大的引岗渠运输大军中的一个小分队而已。
运输小分队的拉车人,披着东方鱼肚白抛洒的几缕霞光,摔打着擦汗的毛巾,送走天际最后几颗眨眼微笑的星星,在黎明的曙光中,猫着腰,弓着腿,晃着膀子,用胳臂绷紧肩头的拉绳,铆足劲,全力驱动着一座座小山似的水泥车向前移动。
那时,获平路是一条沙石公路,在太行山脚下向深山伸延,沟沟坎坎,高低不平。在艰难的跋涉途中,遭受重压的人力拉车
-
没见过引岗渠的人,不知道引岗渠的雄伟;没参加过引岗工程建设的人,不知道工程的艰苦和困难;没经过引岗风雨的人,不知道工程的曲折复杂,不了解引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
事情往往是这样,上边稍有风吹草动,下边有时会狂风大作;天上稍有一块阴云地下可能是倾盆大雨。对引岗工程不同意见的争论,也不是什么很不正常的现象,但是,在三县,尤其是在获鹿县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什么引岗工程“上错了”,“上边不承认”,是“黑渠”,要“下马”啦等等传闻,一时象秋风落叶,闹得纷纷扬扬。风雨中,这里的群众心里急呀,生怕县领导顶不住,也泄了劲,使日盼夜想的绿色之梦破灭。可上边的事,老百姓有劲也使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