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缑增福,带领全县人民勒紧腰带,靠手中的锹镐锤钎,贯通了引岗渠。三十年来,渠水绿了大地,富了百姓。传承着西柏坡之魂的引岗渠,以历史的奇迹声震河北、名扬华夏。在开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引岗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越来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它造就了一代人,影响着几代人。 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为编写引岗渠这部书搜集素材时,翻遍了所有的资料,却难以发现当年的县委书记——获鹿县“引岗工程总指挥”缑增福的名字。 我们很纳闷儿,人们争相传说的,当年横刀立马,冲锋在前,率领全县人民奋战引岗渠的英雄在哪里?他的感人事迹,赫赫战功激励着我们,而资料中为什么没有一点记载呢?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召开座谈会时,发现老引岗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谈民工们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当问到他们自己的时候,只是淡淡地一笑,说,我没什么。特别是缑增福同志,更是很少谈及自己。他说,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为官一任,致富一方,是自己的责任。如果说引岗渠在获鹿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那是大家的功劳,尤其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干部民工,我只不过是其中的普通一员罢了。我们挣工资,吃俸禄,怎与那些自带粮食、自带工具,拼死拼活施工,甚至流血牺牲的民工比功劳比贡献呢!他又说,值得高兴的是,作为县委书记,我确实在获鹿县撒下了汗水,而且,我的汗水和获鹿县人民的汗水流在了一起。有机会赶上修引岗,这是我的荣幸,我感谢我的第二故乡人民的支持与配合。 关于缑增福的资料,当我们提出疑问时,一位熟悉情况的同志说,当时缑书记对材料把关很严,对材料中必要时出现的他的名字,都划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县委领导”或“县委一班人”。 为了寻访当时的缑书记,我们又对缑增福进行了专访。当说到引岗渠是获鹿县的翻身工程、幸福工程,说他把心都操在引岗渠上了。并说,人们应该记住那段历史时。缑书记却说:“当时,我们修渠引水只是想让人们多浇地,多打粮食,能过上幸福生活。记不记那段历史,还真没想那么多。” 在编写《冶河(引岗渠)灌区志》时,有关领导想为缑书记写一个传。他听说后,坚决反对,并声明说:“在获鹿历次庆功会上,我既不是英雄,也不是模范,怎么能写呢?没有什么好写的。要着重写那里的基层群众,没有他们,我一事无成。” 缑书记真诚的话语,更激起了我们对他进一步了解的渴望。历史资料中虽然说没有他和许多领导同志的名字,也没有他们的事迹介绍,但是,缑增福和他的战友们,拉着小车送水泥,送石头的身影;在风风雨雨的艰难岁月,顶着压力,义无返顾,顽强拼搏的骨气;置生死于不顾,在不断塌方的隧洞察看险情,险些被沙石掩埋时英勇不屈的形象,早已雕刻在大山上,书写在大地上,铭刻在全县人民的心中了。 是啊,群众从行不从言。获鹿县有一句俗语:火车快不是人推的,九里山高不是人堆的,领导好不好不是靠吹的。政声人去后,公道在民心,谁把老百姓装在心里,老百姓就把谁装在心里。 后来,老引岗们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缑书记的事迹,象引岗渠水翻腾的浪花,很多很多。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他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一曲感人的歌。他的事迹没有写在资料里,没有刻在石碑上,而是在群众中传颂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