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十章 引岗魂 > 内容阅读
故事之一 爱吃萝卜条的县委书记

 在获鹿县,不少人知道缑书记爱吃萝卜条。久而久之,“爱吃萝卜条的县委书记”在获鹿县上下传开了。其实,并非尽然。了解内情的人都清楚,缑书记并不是天生爱吃萝卜条,而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吃啊。

  1970年,缑增福的父母双亲去世几年之后,一家人由平山县边远的山村搬到县城。全家大迁徙,虽说结束了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但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城里的消费高,开支大,经济上难以承受。当时,缑增福的妻子和孩子都是农业户口,全家七口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靠缑增福一个人单把辘轳独拧。每个月的工资进项,也不过八、九十元。每月开始还好一点,每到月末,口袋里就空空的,连一家人糊口吃饭的费用就紧张了了。

  老家平山县凤山沟,是个深山边远的穷地方,生产还很落后。那时候,生产队分粮实行人七劳三,缑增福家没有劳动力,没有工分,分粮分菜只有拿钱买。可以说,当时,他家是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只有七张嘴,还得每天要吃饭哩,日子过得很清苦。

  缑增福家里的经济负担重,他心中的压力更重。引岗渠开工已经快一年时间了,白手起家,锹镐上马,工程困难可想而知。房漏偏遇连阴雨。由于有人持有异议,地区也有人发生动摇,一时在本县“黑渠”之说也闹得沸沸扬扬。尽管形势严峻,但是,令缑增福欣慰的是,获鹿县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工程如常进行。

  又令缑增福欣喜的是,家中生活虽说困难重重,但妻子却自己挑了起来。真是家贫有贤妻,苦难见真情啊。

  他的伴侣韩同瑞生长在农村,自幼过惯了穷日子,进城后,节衣缩食,把在农村勤俭过日子的好传统也带到了城里。她精打细算,粮食不足,蔬菜补,鲜菜太贵,就买萝卜条。萝卜条那东西又便宜,又顶事,成了他们的当家菜。萝卜条经她的手拣一拣,炸一炸(用水煮一煮)再泡一泡,滴点油,撒把盐,又顶菜,又当粮,在那时很能解决问题。

  缑增福家的生活,也有个淡旺之分。每年的大秋时节,日子过得比较宽余。他和他的家人,从平山老家背来了粮食、山药,和又长又白的鲜萝卜。这些珍贵的东西一时吃不完,他们就把山药、萝卜存放在战备地道里。同事们和他开玩笑说,要真打起仗来,就先吃你家的山药和大白萝卜,那可是又解饥又解渴的。

  虽然缑书记从老家背来了粮食,但是,县城里既没有碾子,又没有磨子。谷子碾不成米,玉米磨不成面,就不能下锅。他还得弄到乡下去碾米、磨面。真是没有粮食难,有了粮食也难。后来这个情况传到当时的粮食局长杜中华的耳朵里。老杜对缑书记说:“得了!得了!我说老缑,你就别受那个洋罪了。咱们来个公平交易,我按规定把你的原粮换成成品粮,给你一个粮本,你家可以随时到粮站去购买。咱们是以质论价,等价交换,事过两清,谁也不违犯政策,你看行不行?”缑增福想了想,总算答应了。要不,举家人吃饭总不能常年累月背粮食到乡下去碾米磨面吧。

  尽管如此,缑书记家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只得经常买些干萝卜条做补贴。就这样一半粮食,一半萝卜条凑合着过日子。

  缑增福同志吃萝卜条,吃得多了,也就爱上了。照这样说来,缑增福的确是一位爱吃萝卜条的县委书记。

  他常说,不要看不起萝卜条,它可是好东西,好存放,耐吃。他还说,我们的生活条件虽然说差了些,但当年毛主席党中央在陕北,在西柏坡不是同样艰苦吗?我们有些老百姓至今还是糠菜半年粮哩!

啊!一位“爱吃”萝卜条的县委书记!吃的是萝卜条,却带领全县人民能把浩大的引岗渠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