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建引岗渠的艰苦岁月里,缑增福同志又以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优良作风名传全县,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开渠引水大军。 缑增福有一个坚持了多年的老区干部作风。不论在工地食堂里吃饭,还是下乡到老百姓家吃派饭,每次饭后,他总是按每天一斤四两粮票和三毛五分钱的规定标准如数放到饭桌上,从来不拖欠。那时候,干部们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在工地,对于缑书记的这种一再坚持的做法,有的人理解,有的人不理解,因为他毕竟是“一县之主”。因此,缑书记每次在引岗渠工地的食堂用餐,往往会遇到一些小麻烦。 其实,在工地的食堂里吃饭很简单,三个棒子面饼子,一碗白菜酱油汤。如果改善一回,不是蒸馒头,就是擀面条。吃完饭,缑书记就去交纳饭费,往往在这时候,会发生一些难以了断的纠缠。 食堂的同志说:“缑书记,免了吧,我们上百号人的食堂,还管不起你一顿饭吗?” 缑书记严肃地说:“看你说的,吃饭掏钱,天经地义,哪有吃饭不交钱的道理呢?这是纪律啊!” 在这个食堂里如此,在那个食堂同样如此。在一个工地食堂,陪同的工地负责人见缑增福执意要交饭费,便诚恳地说:“得了吧,你的饭钱从我的伙食费里扣总成吧。”老缑说,“你倒大方,你垫钱,他垫钱,我省钱了,可犯了大忌呀!” 缑书记很费解,吃饭交钱,不知怎么就如此复杂化了。他深知,这其中虽然饱含了干部群众对自己的一份真挚感情,但情归情,我是县里一把手,带头执行纪律,永远不能忘记。后来思考再三,就改变了一下交付饭费的方式。 缑书记在自己的口袋里装着一个小本子,每次饭后,就如数记在本子上,每过一段时间,他就把应交付的钱和粮票包好,悄悄地交给食堂的管理员。缑书记坚定地说,你必须收下,记账就是了,不要多说,这是命令。缑书记这样做,效果不错,看见他交饭费的人少了,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没有不透风的墙。慢慢地缑书记衣袋里有一本饭菜账的故事,不知被那个食堂的管理员说漏了。人们听了,有的摇头,有的点头,更多的人是无声地赞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缑书记在施工团的干部会议上曾专门讲了干部的饭费问题。他说,我党我军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些传统我们不能丢呀!再说,现在大家都比较困难,民工们把自己家省吃俭用的口粮都带来了;生产队把剩余的籽种都送来了;用麸皮兑换的牲口饲料粮都送来了;粮食局千方百计为我们调剂粮食。这是全县人民的心血,是对引岗渠最大的支持,我们要加倍珍惜啊!也许我们认为块二八毛的饭费是小事儿,可《三国志》里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群众纪律无大小,谁也不能破规矩! 时间长了,工地上的干部、民工们对缑书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从心里对他敬重。他们知道了,缑书记不仅及时足额交纳饭费,而且,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请,没有收过一次礼。凡是给他拿东西的人,一律拒之门外,并好言相劝,严词拒绝。有一次一个托他办事的人送来了一大提包花生,他毫不犹豫地交到了办公室,并对办事人员说:“把东西给他退回去,告诉他,该办的事,合乎政策,不送东西也办;不合乎政策的,送东西也不能办。” 这时候人们不仅知道了,缑增福口袋里不仅装着一本饭菜账,而且他心里还装着一本革命账,还装着一本道德良心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