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冬,获鹿县永壁公社民工队伍顶着初冬寒风,奔赴平山县霍宾台公社西南端的梁家窑村。他们要在驴山脚下采石,为温塘河渡槽工地准备石料。带队的是公社党委副书记张三喜和温塘河分团施工员张志文。
梁家窑位于温塘河西部,这里山岗起伏,沟壑纵横,居住着七、八十户人家。这个村原是两户外地人到这儿辟田落住,两家人分居两座土窑洞,故名两家窑。后来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又多为梁姓,才改称现在的村名。
居住闭塞,一向冷清的小山村,一下子住进二百多民工,顿时热闹起来。永壁公社与石家庄市仅有防洪堤一堤之隔,好多山里人三五成群地看望民工,不时好奇的打问:“石家庄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住在楼里去厕所怎么办?”永壁民工不少人也是第一次走进深山
-
每当人们看到引岗渠上最高的建筑物——冶河渡槽,就会想起一伙普通民工,他们就是革新能手宗清俊和他的战友们。
人们说,宗清俊是一位头脑灵活的能人。他善于用勤于思考春种秋收的头脑,习惯于握锄拉耙的双手,刻苦钻研,大搞技术革新,寻找工程进度的最佳途径。他们发明的土塔吊,能伸出巨大的臂膀,把上万斤的托架吊装上去,把数百斤重的压沿石、券脸石轻巧地送上二十多米的空中,镶嵌在渡槽上。为引岗工程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力,工效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
宗清俊,李村公社南白沙村人。头扎羊肚子毛巾,农民衣着,高大健壮的身材显得很能干,一双深邃的眼睛透着他的精明。宗清俊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乡干旱缺水,自幼贫困的生活,把他磨练成一个朴实、强健的农
-
声震太行的引岗渠战斗全线打响以后,工地上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不但要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的精神,而且需要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技术来完成。引岗施工团的同志们面对工程技术复杂,施工条件差的状况,毫不犹豫。他们踩着困难前进,迎接挑战,向全体指挥员和民工发出号召:向科学技术进军!
当时,获鹿县和平山、元氏两个兄弟县一样,既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做施工的依托,也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做后盾。引岗战士只是凭着一股子志气,靠着一种士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上了战场。在改变原设计方案的重大问题面前,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民工不当伸手派,坚定地选择了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自强不息的路子。工具自己造,物资自己找ÿ
-
缑增福很爱他的儿女们,最惦念、最牵挂的恐怕是他的大女儿缑云霞了。缑云霞生下来不久,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好几岁了还不会走路。瘫疾的女儿成了夫妻俩的一块心病。
缑增福是在栾城县担任县委书记的,领导的信任,人民的重托他记在心里。焦裕禄的模范事迹,就是县委书记的座右铭,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他完全把心思用到工作上了。闲暇之余,他也想念他的亲人,最惦念的还是他的儿女们,尤其是患有残疾的大女儿缑云霞。那时,缑增福虽说惦念亲人,只不过是想想而已,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她们,照顾残女云霞和家中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妻子韩同瑞的肩上。
1969年夏天缑增福调到获鹿县工作,正赶上获鹿县修建引岗渠,他又置身人民群众之中,坚定地带领
-
有一天,正当王常峪隧洞、冶河渡槽两个主战场紧张施工的关键时刻,缑增福接到电话,说他的岳母去世了。噩耗传来,缑增福又悲痛又吃惊。虽说岳母的岁数大了,但身体还很硬朗,没病没脾的,怎么说去就去了呢?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岳母一生勤勤恳恳,是从苦水里熬过来的人。她老人家疼爱自己的孩子们,宁肯自己苦拉苦掖,省吃简用,也要把四个女儿抚养成人,挺不容易的。特别是对拖家带口,进城后又苦又累的缑增福一家,岳母更是劳苦功高。直到他老人家撒手西去的当天,他们两口子为了减轻生活的负担,还把两个孩子留在乡村,托她带养着呢!
岳母家只有妻子韩同瑞她们姐妹四个,没有儿子,所以,给老人家送终全靠他们姐妹
-
按照设计,二百里引岗渠线,从岗南水库大坝起,穿山越岭,横贯平山、获鹿、元氏三县,渠线长,隧洞多,渡槽多,工程浩大,任务艰巨。按照三县协议安排:平山县主要在本县境内开挖明渠;获鹿县承担的大型建筑物工程,除了在本县境内,几项大工程在平山县境内;元氏县除在本县内有建筑物和明渠开挖任务外,一部分工程在获鹿县境内,一部分工程在平山县境内。这就是说,三个县有两个县异地施工,不同的任务,共同的目的,互相支持,团结治水,是施工中应该坚持并贯彻始终的重要方针。
施工之初,三县施工团领导就认识到,民工队伍管理、民工的群众纪律、如何处理好民工同当地群众的关系,
-
在获鹿县,不少人知道缑书记爱吃萝卜条。久而久之,“爱吃萝卜条的县委书记”在获鹿县上下传开了。其实,并非尽然。了解内情的人都清楚,缑书记并不是天生爱吃萝卜条,而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吃啊。
1970年,缑增福的父母双亲去世几年之后,一家人由平山县边远的山村搬到县城。全家大迁徙,虽说结束了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但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城里的消费高,开支大,经济上难以承受。当时,缑增福的妻子和孩子都是农业户口,全家七口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靠缑增福一个人单把辘轳独拧。每个月的工资进项,也不过八、九十元。每月开始还好一点,每到月末,口袋里就空空的,连一家人糊口吃饭的费用就紧张了了。
老家平山县凤山沟,是个深山边远的穷
-
在修建引岗渠的艰苦岁月里,缑增福同志又以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优良作风名传全县,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开渠引水大军。
缑增福有一个坚持了多年的老区干部作风。不论在工地食堂里吃饭,还是下乡到老百姓家吃派饭,每次饭后,他总是按每天一斤四两粮票和三毛五分钱的规定标准如数放到饭桌上,从来不拖欠。那时候,干部们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在工地,对于缑书记的这种一再坚持的做法,有的人理解,有的人不理解,因为他毕竟是“一县之主”。因此,缑书记每次在引岗渠工地的食堂用餐,往往会遇到一些小麻烦。
其实,在工地的食堂里吃饭很简单,三个棒子面饼子,一碗白菜酱油汤。如果改善一回,不是蒸馒头,就是擀面条。吃完饭,缑书记就去
-
那天,缑增福同志匆忙地离开冶河渡槽工地回家奔丧。料理完岳母的丧事,才说要赶回县里,他的大哥缑赐福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小声说:“增福,有件事,看你能不能办一下?”
缑增福对他说:“大哥,有什么事说吧,你说的事,只要我能办到的,一定办!”
缑增福见弟弟说得痛快,心里很高兴,就说:“你那几间房子屋顶漏雨了,咱们这里水泥缺,买不到。再回来时,从工地上带回两袋水泥勾勾裂缝吧!不然,木头淋朽了,得要花大钱,费大劲修补的。”
大哥提出的要求虽然不大,又是为自己,但他一时没有表态。
缑增福对大哥很敬重。在他的记忆里,
-
获鹿县的人们说,缑增福在带领全县人民开渠引水的日子里,废寝忘食,抛家舍身,心中只有引岗渠;在处理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工作时,心里只有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
这话情真。缑增福全家七口人,七张嘴靠他一个月几十元的工资维持生活,入不敷出。因为家属是农村户口,总是从老家背粮食。他在村里没工分,是“贴钱户”,东西分得也少,粮食经常不够吃。
那时的户口农转非是个热点,非农业户口能享受到许多诸如票证、粮油和招工指标等方面的优越待遇。
县里的同志们都很同情缑书记。同志们对他说:“缑书记,你就别硬撑着了,地区每年给县里几个指标,把家属的户口办了吧,要不,背粮食背到几时?嚼萝卜条何年何月才是个头啊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