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岗渠怎样横跨冶河?有多少人为之苦思冥想?有多少人为之焦虑不安?有多少人为之奔走呼号?大渠过冶河,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中心话题。但是,想得最多,询问最多,废寝忘食,夜不成寐的恐怕要数引岗渠的带头人缑增福了。 冶河枢纽是引岗渠重中之重的咽喉工程。这个工程能不能建成?引岗渠能不能跨过冶河?关系着引岗渠的命运。 当初,冶河枢纽工程的第一次设计方案,是两排大口径高压水泥管穿越河床的倒虹吸。一排长622米,称低线,承担着向源泉渠输水;一排长1170米,牵手两端的虎头山和光禄山,称高线,肩负着灌溉平山、获鹿、元氏三县山区丘陵的土地。 施工前,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们,考虑到高线如果以原设计施工,不但需用大量当时极其短缺,需要国家调拨的钢材和水泥,而且,还要降低水头,减少平灌面积6000多亩。因此,他们反复思考,举棋不定,不断寻找着最佳的设计方案。 缑增福他们在寻找高压水泥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地区原调拨给平山县滹北渠的那批水泥管道,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宋家峪车站。如今滹北渠已被迫下马,这是一个难得的良机。于是,他们向地区提出申请,地区水利局长孟久合就把这批管子批给了引岗渠工程。但是,这些管道只够低线倒虹吸使用,而修建高线所用的高压水泥管还没有一点着落。当时,石家庄既没有这种材料,也不具备制造这种管道的技术。要搞来这种管道只有到北京、西安、武汉和东北了。另外,自己制作高线所用的管道,需用400多吨钢材和上万吨高标号水泥,在那个年代,国家物资还十分缺乏,要找到这批物资,困难可想而知。退一步说,就是下决心到厂家去定做,等到猴年马月,还不知道能不能供货呢? 引岗指挥部的干部、技术人员思谋再三,反复讨论,大胆地提出在这里修建石拱渡槽的建议。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们,经过深思熟虑,坚定地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好办法。 但是,在修改设计方案的讨论会上,同志们争论的异常激烈,几乎把房子抬起来。 有的人说,茫茫的冶河和温塘河不一样,修这么高这么长的渡槽,非同寻常啊。反对者主张,还是修倒虹吸省工、省料、安全、风险小,施工速度也快。虽说急需的钢筋水泥管一时难以搞到,可以等一等嘛! 有的人说,高压大口径水泥管买不到,大量高标号水泥和优质钢材无法解决,冶河枢纽工程就不建啦?引岗渠就不过冶河啦?就这样干等着,死拖着? 有的人说,冶河枢纽是咽喉工程,至关重要,不能等!引岗渠不能等!三县人民正在眼巴巴地盼着引岗渠建成通水呢! 有的人说,修建石拱渡槽跨冶河,虽说用工多,但这种方法可以就地取材,再说渡槽还可以抬高水头一米六,增加平浇地6000多亩,6000多亩地啊! 听了大家激烈的争论,缑增福也十分激动,心头好似架着一团火,火苗腾腾地蹿着,烧红了他的脸。他说,工程技术人员说修建石拱渡槽的方案可行,他们最有发言权。我认为,此方案不但可行,而且是最佳的施工方案。我们有人,不怕用工多,我们在山脚下施工,石拱渡槽的主要材料又是石头,而获鹿县又有取之不尽的石料资源。再说,土法上马,就地取材,不用千里迢迢去求人讨要。 改变设计,变倒虹吸为渡槽的方案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具体施工中一个又一个困难仍然接踵而来。 1970年后半年,当冶河枢纽战斗在空旷的冶河滩上全面打响的时候,建设大军首先挖基槽墩。每一座槽墩都是一根擎天柱,必须建在河底的山根石上,要开挖20多米甚至要开挖30多米的槽坑。那时候,整个工地没有一台挖掘机,全凭民工们的铁锹、镐头、拉车和箩筐。 秋冬正是冶河水丰的季节,一开挖就见了水。他们浸泡在水里,一镐一镐地刨,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拉,一筐一筐地抬,越往下挖,河床上的水越汹涌。开始没有抽水机,民工们就挖沟截河排放,再把剩余的水用水桶接力的方式往外淘泼。在施工最困难的时刻,工地上经常出现缑增福的高大身影。 经过一段施工,工程虽有进展,但速度不快,要赶在1971年汛期前完成开基和把墩体垒出地面,有没有把握?还是一个未知数。 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县财政紧急筹措资金,为工地购进一批提水工具,解决了排水难的燃眉之急。但是,河道中心的好几个槽墩,也是几个最高的槽墩,挖了三十多米,仍然不见山根石。而随着槽基的加深,地下水猛增,四台五寸水泵也抽不干,施工难以进行。这时,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们向外地求援,请来技术人员,采取钻孔下管,真空灌注的方法解决了难题。 与渡槽同时开工的是倒吸虹,那是一项看不见的“地下工程”。两排巨大的水泥管要从河底下通过,首先要挖深9米,宽5米的地槽。冶河滩底多为石质和胶泥状土,打眼放炮有一定难度,再加上槽深水猛,抽水机日夜运转,也难以保证开挖的进度。另外,如何把巨大的管道放到槽内,也并非易事。最初,民工们采取数十人用绳索拉着管道,呼着号子前进,缓缓地放入地槽。这种做法,工效低,也不安全。为了赶工期,他们向驻获单位国家储备局133处请求支援,用起重机吊装,才顺利完成任务。 吊装的同时要“打麻接口”,它是倒虹吸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要使倒虹吸滴水不漏,需要把相接的两节管子用同样材料的管箍接起来。而处理管箍和管子之间极小的缝隙,要用沥青浸泡上等的苎麻填充,再用高标号素灰打实。这项工作难度很大,特别是管道底部距地面只有30厘米左右,只能由两个人分别躺在管道两侧的下面,一人填充材料,一人用钢钎往缝隙里打。因为搞这种作业的人常常泡在水里,不仅施工强度大,而且非常艰难。 为了让人们了解冶河枢纽工程,有两个具体数字请不要忘记。一是冶河渡槽初步建起之后,近十万块拱券料石之间的缝隙,需要垫充铁片加固。为此,由缑增福批准,把获鹿县所有废品站收购的8吨破锅,全部砸成了碎片填充了进去。二是倒虹吸管道打麻接口,又是缑增福横下决心,动用了全县所有苎麻下拨计划指标,因此,获鹿近26万群众,三年内没用过麻线纳鞋底。 上万名干部民工经过1200多个日日夜夜不屈不挠的苦战,到1972年8月,冶河渡槽胜利竣工。至此,广大引岗战士用他们的胆识,用他们的赤诚,用他们的心血,用他们那宽厚不屈的脊梁,打造出一项最复杂、最困难,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工程——冶河枢纽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