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七章 不屈的脊梁 > 内容阅读
脊梁之四 分团团长李万才

 冶河枢纽工程开工之后,李万才同志从黄壁庄水库工地转战到这里。

  李万才,吉林省九台市人。1964年从部队转业到获鹿县水利局工作,后来任副局长。他来到冶河工地担任分团团长,兼任总团副团长,和总团政委兼任冶河分团政委的徐静在这里共事。他既有东北人豪爽、耿直、犷悍的性格,又有军人严谨、务实、雷厉风行的好作风。他在解放军这座大学校里经受了多年的锻炼,学到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他来到冶河渡槽工地没几天,就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混熟了。人们亲切地喊他老李,就像招呼自己的老朋友一样。

  在冶河渡槽工地上,李万才既是一位带领千军万马战“龙潭”,赫赫有名的好团长,又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引岗战士。在施工中,他身先士卒,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就会向那里冲锋。

  冶河枢纽工地的倒虹吸开工不久,渡槽也相继开工。开挖基础工程,每天要放三茬炮。炮声轰隆轰隆,震耳欲聋,把偌大个冶河滩炸得烟雾弥漫,飞沙走石。渡槽工地现场距七亩村老百姓的住房最近的地方,只有四、五十米远,古老的村庄也在炮声中颤抖。

  那时,民工们在水里作业,河床下又多为马牙石,石质特别坚硬,地槽每开挖一寸一尺,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工地上以炮开路,促进开挖进度,已成为施工中重要的一环。但是,装的炸药少了,崩不了多少石头;装的炸药多了,不是惊跑了老百姓的猪羊鸡鸭,就是震坏了老百姓的门窗玻璃,甚至震裂老百姓的墙壁,砸坏村边老百姓的房顶。

  尤其是夜里十二点钟夜深人静之时,炮声显得格外响亮,周围的山里也传出长长的回音。七亩村的老百姓说,放的炮太大了,太危险,就跑到指挥部告状。团部和营部的领导同志,每天都有专人接待来告状的人们。放炮引起的事件没完没了,很缠人,影响了工程进度。

  李万才想,我们是异地施工,搞好群众关系更是一件迫在眉梢的头等大事。怎么办呢?必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于是团部召开营连干部会议,要求大家一定要关心群众利益,切实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保护群众的财产少受损失。

  高庄营得知七亩村要盖小学校,缺少泥瓦匠,就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别看这里的老百姓常年和石头打交道,能把大大小小的石头蛋子垒砌成花样翻新的墙壁,但他们不会垒砖。民工营就提出和村里换工,让七亩村的村民到工地上当炮手,还让他们在民工食堂吃饭。营里从民工中挑选能工巧匠到学校去垒墙盖房。民工们仅用一把瓦刀,站在架板上,把墙垒的美观大方,瓦刀敲的象鼓点儿。七亩村的社员们高兴极了。

  后来,为了进一步缓解矛盾,施工团聘请村里有经验、有威望的人当技术员,负责检查、监督各营的炮手们装药放炮,从根本上密切了民工和驻地群众的关系,从而避免了一些令人头疼的麻烦。

  李万才是军人出身,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铭记在心,对确实因放炮蒙受各种损失的群众,他们毫不含糊。团部派人用小拉车拉着水泥、玻璃和窗户纸,到村里挨家挨户陪情道歉,慰问补偿。这样的举动使全村人打心眼里满意。他们说,老八路又回来了,老徐老李他们把咱们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啊!

  不过,人多了,什么样的怪事也可能发生。有一天,一个老太太因为工地上放炮闹事,天快晌午的时候,她坐在炮位上不让民工们点炮。营部连部的同志都来做她的工作,可是好话说了一大堆,那个老太太根本听不进去,就是不起来。眼看全工地统一放炮的时间到了,还是做不好工作,工地上,如果不按时间点炮,炸药、雷管、炮捻被水浸湿了,就容易出现瞎炮。怎么办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眼看点炮的时间到了,老人还是不起来,真是个难缠的茬,情况十分紧急。见此情景,李万才的火气一下子冲到头发梢上,大大的脸庞红红的,宽宽的前额青筋暴跳。这是要出人命事的呀!可你能把老太太怎么样呢?这时李万才急中生智,给民工们使了个眼色,大喊一声:“点炮!”随即让一个民工拿着一根炮捻在老太太的身后点着就跑,炮捻嘶嘶的冒着兰色的火星,很吓人的。此刻,老太太吓得什么似的,爬起来,跳着小脚,没命似的跑着躲炮。这时,真正点炮的哨音响了,李万才慌忙奔到老太太那里,扶住她,说:“我的大娘哎,现在真的点炮了,不过你不要着急,还有时间,能走到安全的地方。”大家都迅速离开工地,到安全的地方躲炮去了。紧接着,工地上炮声隆隆,持续了两三分钟,整个河滩上烟雾弥漫,水花四溅,像一场战斗发起了冲锋。

事过以后,李万才怕老太太受到惊吓,还专程到老人家负荆请罪,赔礼的好话说了几大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