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冶河渡槽工地上,有一个民工们喜爱的好干部,他就是获鹿县永壁公社党委副书记张三喜同志。 张三喜是获鹿县山南张庄人,40来岁,中等身材,宽脸庞,大眼睛,说话落地有声,办事干净利落。他生在山区,长在山区,具有山里人淳朴倔强的个性,在渡槽施工中是一个敢于硬碰硬的指挥员。 牛山、马山、李村、永壁四个公社,都是在温塘河渡槽工地上磨练打造出来的英雄民工营,是修建渡槽的硬队伍。永壁施工营因为有个好领队张三喜,全营敢于硬碰硬,在引岗工地很有名声。 在温塘河渡槽开挖槽基的时候,沟深水多,张三喜抡掉衣服,跳进水里,带领同志们一股气儿把槽基挖到二十多米深的岩石上。 在浇铸混凝土底盘和垒砌槽墩时,石子场少,产量低,路途远,供应不上,工程眼看就要停工待料。张三喜挽挽袖子,大声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河滩上有的是石子,拣!”当时,工地上没有筛选工具,张三喜只好和民工们“十个手指当铁耙,没有筛子用手抓”。在冰天雪地里,张三喜率领民工们,硬是用双手拣出了数千方的石子,解决了燃眉之急。他们的手指磨破了,手背冻裂了,鲜红鲜红的血滴在石子上,伴随着混凝土,一起浇铸在深深的槽基里去了。 没有见过大山,没有走过山路的永壁人,要开山起石了。他们在张三喜的带领下,用他们粗糙的双手,挥动锤钎、撬棍在驴山脚下的恶石沟,向大山宣战。在拱券垒砌的时候,民工们踏着晃晃悠悠的木搭斜架,硬是把几百斤重的券脸石和压沿石运到19米高的券顶,垒砌到渡槽的最高处。 因为永壁营有个好带头人,民工们没喊过苦,没叫过累,没说过难。在平原公社首先拉出了一支敢于开第一枪,敢于打第一炮,敢于第一次修建渡槽的过硬队伍。 1971年5月1日,温塘河渡槽刚刚告捷,永壁营的民工,马不停蹄,人不解甲,迅速转战冶河渡槽工地。 这里是一个更大的战场,十二个公社,一万多人,在这里展开大会战。1170米的渡槽,架在河两岸的山坡上,一眼望不到头。两个渡槽相比,温塘河渡槽是小巫见大巫了。26米多高的渡槽呀,比温塘河渡槽高七、八米,有九层楼那么高呢;每孔净跨20米呀,比温塘河渡槽跨度大一倍呢。修建这样的石拱渡槽,对于英勇善战的永壁人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新考验,这是他们奋战引岗工程的又一个第一次。 在渡槽拱券砌筑的动员会上,张三喜扯着他那高高亮亮的大嗓门说,同志们,我们是从温塘河渡槽工地转战到这里来的。温塘河渡槽那一仗,打得艰苦,打得实在,打得漂亮!今天,我们迎战冶河渡槽,任务更艰巨,战斗更艰苦。我们永壁营的民工没有孬种,个个都敢硬碰硬,这一仗一定会,也一定能打得更漂亮! 在动员大会的最后,张三喜还对民工们宣布了拱券合龙以后三项小小的承诺,承诺是不大,但都是民工们生活上的事情,会场上一片欢腾。 张三喜知道,拱券是渡槽工程的关键环节,也是难度最大、最危险、要求最严的一道工序,堪称事关整个工程成败的主要部位。因此,拱券之前,他们把参战的精兵强将组织好,各个部位责任到人,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同时,把所用的物料都准备齐全,把所有加工好的石头编号、排队,然后,再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检查验收;安排机电人员把电源接好,每台卷扬机再配一台柴油机,以备停电应急;把所有的工具、设备认真检查,反复试车,确保正常运转。最后,他们对托架这个渡槽的载体再进行一次详细的排查,看看是否牢固。并在几个关键部位做好标记,由专人负责观测,发现移位,立即报告,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以免发生危险,造成重大损失。 1971年10月28日,永壁营的拱券战斗打响了,干部民工早早的来到了工地。这时,工地上的卷扬机隆隆开动,一块一块的券脸石上去了,一罐一罐的灰浆上去了,垒砌默默地开始了。在施工中各营的连队相互照应,一行一行地从槽墩的两侧平衡地向上垒砌,以免进度不一,压力不均,发生倾斜。当拱券只剩下中间三分之一时,托架的承载到了最大的时候,事故往往发生在这个时刻。这时,张三喜瞪大了眼睛,一边观察着满载的托架,一边带领同志们首先突击券脸石的垒砌,尽快使它先合龙,以便减轻托架的压力;同时,抓紧中间部分的拱券垒砌,促进整个拱券尽快合龙。此时此刻,是最紧张的时候,所有的木工仔细地检查托架,如果发现松动的地方立即加固;安全员观察各个部位,看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经纬仪牢牢地盯着观测点,观看是否有倾斜和移位;团部、营连的干部有的在券顶,有的在下边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指挥着,一切按预定的程序进行着。 张三喜,站在高高的券顶,弓着脊背和民工们一起打灰浆,安放石头,宽宽的脸膛上淌着汗水,滴在石头上,凝固在拱券里。他那军绿色的绒衣湿透了,冒着热气,浑身的筋骨咯吧咯吧地响着,跟随着撬棍紧券的节奏,伴随着托架微微的颤动发出的咯吱声,他的心也在咚咚地跳着,跳着。 紧跟着张三喜,营长耿石子、连长梁桂柱跟上来了,负责各个部位的民工们也跟上来了。远远望去,在高远的蓝天下,在广漠的冶河滩上,在凌空而起的托架顶,蹲着的,站着的,直身的,猫腰的,各式各样的体态在蠕动;挺起的,拱着的,弓弯的,各种姿式的脊梁在奋争,在空中形成了一幅壮美的群英拱券素描。 渡槽拱券垒砌完毕,紧接着是紧券,随着撬棍的摆动,石头靠得更紧密、更牢固了。最后是灌浆,一罐一罐的混凝土灌到石头缝隙里,使整个拱券凝固成了一体。太阳落山的时候,经过十几个小时苦战,雄伟的渡槽,终于在民工们的手中、背上矗立起来了。 英雄的永壁营民工,在张三喜的带领下,一连在券顶上奋战了整整十二个小时,连吃午饭也没有离开工地。收工的时候,他们一屁股坐在石头上,再也不想动了。 拱券合龙后,张三喜的三项承诺一一落实了。一、放假三天;二、改善生活,蒸白腾腾的卷子,熬猪肉大锅菜;三、烧几大锅水,吃饱了还要喝好;再掏几大盆水,轮着冲个澡。 工地上兄弟营连的民工们说,张三喜不愧为是硬碰硬的带班人。永壁营不愧为是修建渡槽的一支硬队伍,他们连休息、吃饭,洗澡都敲得明,叫得响。一句话: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