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七章 不屈的脊梁 > 内容阅读
一、引岗渠,惊天动地过冶河

引岗渠从岗南水库的大坝下起程,经过霍北庄、温塘河、常峪岭、马冢河四大工程,一路浩浩荡荡,左弯右拐,来到平山县的刘家会、七亩一带。在主干渠的22公里处,要横跨一千多米宽的冶河了。

  冶河,古称绵蔓水,是滹沱河最大的支流。古老的冶河,犹如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它的枝杈很多。但是主要有两股,一股是发源于山西省的寿阳、盂县一带,经娘子关而来的绵河;另一股是发源于山西省大寨东南的松溪河,过了昔阳以后,叫做甘陶河的水系。两股水流到井陉县北横口相汇,始称冶河。冶河在微水镇受金良河之水,到北防口纳小作河之流,又容威州九泉注入,河道水流渐丰,逐步由窄变宽,由小变大,奔流咆哮,漫溢到空旷的沙滩河野上。茫茫的冶河,挣脱了高山的束缚,峡谷的羁绊,横冲直撞,形成了河床宽阔,卵石遍野,水流湍急,声闻数里,冬日不冰的常年流水之河。

  冶河流域总面积6400多平方公里。1963年的特大洪峰流量8900/秒立方米,冲刷深度20米左右。河道如此宽阔,洪峰如此巨大,引岗渠要在这里横跨冶河,可谓难矣。

  如果你站在冶河西岸的虎头山,或者是站在冶河东岸的光禄山上,隔河遥望,茫茫的河滩闪烁着耀眼的白光,令人望而生畏。就是这样一条滚着流沙乱石的冶河,横在引岗渠的面前。

  引岗渠在刘家会和七亩之间过冶河,惊动了多少关心、支持引岗工程的机关、厂矿、学校、部队和仁人志士。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献计献策,探讨引岗渠横跨冶河的种种方案,伸出援助之手,把大批的木材、钢材、机械、技术贡献给冶河工程。引岗渠要横跨冶河,也牵动了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的心。

  1970年7月,获鹿县由段友三和胡梦书带领故城公社的民工首先来到冶河工地。他们采石备料,拉开了冶河工程的帷幕。

  1970年底,获鹿县的高迁、山尹村、上寨、石井、高庄、故城、大河、秦庄、黄壁庄等九个公社上万名民工,浩浩荡荡,先后开赴冶河枢纽工地。他们不怕险,不畏难,用握惯了锄把的双手,拉惯了小车的双肩,饱受太阳燎烤的脊背,拉着、背着、扛着太行山东麓的这条巨龙,凭着他们的志气、勇气、豪气,抱着科学的态度,在干中学,学中干,迎难而上,硬是拿下了这个重中之重的工程。

  如果有人要问,引岗渠是如何过的冶河?回答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英雄的获鹿人民为了克服当时物资紧缺的不利因素,经过深思熟虑,大胆选择了最科学、最实在,也是最困难的设计方案,开创了河北水利史上的先河。

  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冶河枢纽工程由高低两条线组成。高线是一座大型的石拱渡槽,后来命名为群英渡槽。低线是双排直径1.8米的大型钢筋水泥管倒虹吸,远近闻名的地下长龙。

  各个参战公社不仅自带工具自带粮食,而且,所有的石料也是“自己开采自加工,自己运输自垒成”,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路子。引岗渠,在轰轰隆隆的开山炮声中,在上万名民工参加的激战里,惊天动地要跨过冶河了。

  奋战在冶河滩上的民工们,首先在河滩上挖基垒墩,每个槽墩的基础,都要建在河底下的山根石上。飞架在连接虎头山和光禄山的群英渡槽,设计总长度1170米,宽6.5米,距地面最大高度26.3米,相当于九层楼房那么高。渡槽由净跨度20米的48个大孔组成。为了减轻槽体的重量和风的阻力,在大孔之间,共设计了147个小孔,既节约材料,又美观大方。远远望去,好似一条雄伟壮丽的新长城横跨在宽阔的冶河之上。

  冶河枢纽工地上,英雄们在挖基垒墩的同时,又在河滩上“开膛剥肚”,开挖622米长、5米宽、平均深度9米的倒虹吸地槽。地槽挖成后,先用混凝土浇铸好基础,然后,把双排高压水泥管,用麻绳拉着安放在地槽里,再打麻接口,做到滴水不漏。然后用混凝土护管,最后回填沙土、卵石,把管道埋好,成为一条穿越冶河的地下长龙。

  三十年后的今天,没有参加过引岗渠战斗,没有直接参与过冶河群英渡槽和倒虹吸建设的人们,你还真的弄不明白,当年,建设者们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锹镐、抬筐,开挖二、三十米深的槽墩基础的;是如何把弦长20米、五吨多重的托架安装在20多米高的槽墩之上的;是如何把几百斤重的巨石运到二、三十米高的渡槽券顶安放浆砌的;是如何在山石坚硬,流沙不断,地下水汹涌的“龙潭”里把地槽挖成的;又是如何拉着麻绳,把每节重3.5吨的水泥管安放到9米深的地槽内的……

  三十年后参观引岗渠的人,你或许见过纵横交错,造型美观大方的城市立交桥;甚至见过某个滨海城市蜿蜒起伏,一望无际的现代化跨海大桥,你会说,它们比冶河大渡槽更雄伟更气派。但是,你不要忘记,那些现代化的庞然大物,都是靠现代化施工手段,用金钱堆起来的。而我们的冶河大渡槽,却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凭着一股子志气,凭着一种精神支撑起来的。这时候你站在雄伟的渡槽下思索冶河枢纽工程,就会坚信:深埋在冶河河滩的倒虹吸,分明不是一节节高压水泥管连接的地下长龙;横跨在冶河上空的大渡槽,分明不是一块块巨石浆砌起来的渡槽,而是引岗人高大的身躯挺起的山一般的脊梁!

  不朽的冶河枢纽工程啊!你的每一节管道,每一座槽墩,每一孔渡槽,都在争着学说那场好象发生在昨天的战斗;你的每一块经过精雕细刻的石头,都在放射着永不熄灭的光芒。建筑在茫茫河滩上的冶河枢纽工程,如同早已变成现实的古老神话,给后人多少深刻的教诲,多少人生的启迪啊!

  引岗渠,从建设者用脊梁顶起的路上过了冶河,那滔滔的渠水,飞溅的浪花,又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