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引岗渠开工时,张屏东同志是地区主管生产的领导,对引岗渠建设费尽心血,全力支持。在引岗工程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他总是站在三县群众一边。因此,三县人民对这位老革命怀有一种特殊的敬佩之情。人民怀念他,历数他对引岗渠的特殊贡献,象一串宝贵的珍珠,闪光耀眼,掷地有声。说起张屏东,人们不由想起他当年在家乡藁城的一件小事。那是1944年的夏天,张屏东政委和战友彭树英前去执行任务,途中路过一块高粱地,他看到地上的蝗虫乱爬乱飞。张屏东马上脱下鞋来追赶拍打。他边打边说:“这东西危害可大啦,咱们赶快去告诉老乡们来治蝗虫。”长期生与死的斗争,已经把他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在他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不忘记掩护过他,营救过他,养育过他的父
-
在修建引岗渠过程中,缑增福接待过许多前来检查和指导工作的上级领导人。这些领导同志,有的情满引岗渠,对工程赞不绝口;有的百看不厌,追根问底;有的被火热的劳动场景所感染,抄起工具就和民工们一起参加劳动;还有的呢?神态庄重,表情严肃,认真察看,一言不发,好似调查什么重大案情似的。
1970年10月的一天,缑增福接待了一位受石家庄地区领导委派,突然前来造访的领导人。他就是地区生产指挥部的主任刘希明。刘主任当属于后一类严肃认真,只看不说的领导干部。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省里有关部门领导对引岗工程不表态,地区领导班子几经调整,有的不太熟悉情况的领导也有些沉不住气了。指示刘希明到引岗工地考察一下,看一看能不能停下来
-
张屏东与丁廷馨都是老党员、老干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都腰里掖着脑袋和敌人厮杀过。解放后,他们又分别担任过省、地两级党政机关和部门的重要职务,因为工作关系,两个老革命都和水有不解之缘。
1963年8月上旬,一场当地有水文记载以来从未见过的,持续了6天6夜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华北大地。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水情告急,形势十分严峻。在万分紧急的时刻,省有关部门领导丁廷馨与石家庄地委副书记兼行署专员张屏东,火速赶到水库,与抗洪抢险的人民群众战斗在一起,坐镇指挥在抗洪斗争的第一线。在生与死的危险关头,他们稳定了“军心”,采取了应急措施,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起,誓死决战洪水,与大坝共存亡,用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科学的决策,保住了太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引岗渠战斗全线打响。
在通往霍北庄、王常峪、冶河、温塘河工地的获平、石岗公路上,来自各个生产队成千上万辆毛驴车,从获鹿县的东西南北汇集而来的车流,打着支援引岗的大旗,行进在石岗路上。这支运输队满载着米面、蔬菜、水泥、钢材、料石、木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日夜兼程,向引岗工地进发。这就是引岗渠上特有的支前毛驴小拉车运输队。
七十年代初期,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线上,机动车辆奇缺,运输能力不足,这给全线打响的引岗渠战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那时候,获鹿县仅有两辆汽车。交通局有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工业局有一辆载重两吨的货车,而且都是“老爷车”。获鹿县引岗工程施工团,开始也只不过有8台12马力的小拖拉机。如果仅靠这些机动车
-
有人说,杜英杰是文化人,因为他师范毕业后,当过教员、教导主任、校长、教育局长;有人说,杜英杰是坚强的领导者,是因为他担任过代理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有人说,杜英杰是革命战士,因为他九岁就参加儿童团,扛起了红樱枪。解放战争中,他赶着毛驴驮着炸药,徒步三天三夜,去参加解放石家庄的战斗;有人说,杜英杰像农村的乡镇干部,他为了希望的田野,百姓企盼的收获,整天卷着袖子,挽着裤腿,没时没晌奔波在农田里;有人说,杜英杰既是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因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严谨、认真、刻苦、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在他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
徐静,小名喜子,获鹿县邓村人。一张慈眉善目,憨厚真挚的笑脸。只看其人,很难想象他是担任引岗渠施工团政委,统帅几万人马,修建冶河大渡槽等重点工程的主要领导人。他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他家是村里的堡垒户,多次掩藏过八路军战士和县区的革命干部。解放石家庄战斗打响的时候,徐静正是气血方刚的年轻人。他积极报名参战支前,抬担架,送军粮,在战斗里锻炼成长。
徐静走过的人生道路是光辉的,也是曲折的。他担任过公社书记,县委组织部干部。
1970年腊月二十六日,鞭炮声时断时续在空中炸响,新年气氛渐浓的时候,徐静从涞源三线建设工地回来了。他刚刚放下铺盖卷,脚跟还没站定,组织部通知他到引岗渠冶河分团任政委,春节后上班。
徐静心里不平
-
1971年1月1日,获鹿县第三届党代会召开。会上,选出县委书记缑增福,副书记赵玉洲,常委孙健民、侯淑芳、马文贵、周仁杰、艾军、董银山和汤光宏。在获鹿县开渠引水的关键时刻,广大干部党员选择了他们,全县人民选择了他们。
新一届县委的诞生,标志着获鹿县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上任伊始,常委们回想艰难的开渠战斗,心潮澎湃;遥望激情燃烧的引岗渠,浮想联翩。深深地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新一届县委九名常务委员中,有八人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六人是经过抗日烽火、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血与火洗礼的同志。他们大都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担任县一级领导职务,经得起革命的考验。今天,当历史选择他们带领群众改变“一穷二白”的贫困面貌的时候,他们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特
-
贡承顺,万人工地上出名挂号的贡团长,获鹿县新寨人。他当过教师、校长,1956年调水利战线,自1958年起,一直在水利局副科级的位子。漫漫人生路,路途坎坷多。不过,这样也好,因为长时间受水的浸泡,使他对获鹿县的水利事业颇有研究,堪称“水利专家”。
贡承顺是个肯学习,善于思考的人。在水利战线他把一本《水利手册》视为珍宝,闲暇之时,双手捧着看呀,想呀,画呀,爱不释手。他学习渠道设计、施工方法,排灌机械的使用、保养和维修。贡承顺自己没想到,多少年以后,这些知识会在引岗渠修建中派上大用场。可是,就因为他对水利知识的渴求、痴迷,苦苦地钻研,也有人曾说他走“白专道路”。当时贡承顺怎么也想不通
-
老水利陈景元,获鹿县(鹿泉区下同)李村人,曾担任过引岗施工团团长,王常峪分团政委,县水利局局长等职,在水利战线上奋斗了三十余年。
陈景元一参加工作就在水利战线,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获鹿县的水利事业。为人民找水,引水,管水,用水,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每一条渠道里都流淌着他的心血。
1947年,刚刚20岁的陈景元就在村里担任水利委员会会计,1948年脱产到计三渠总会工作。他曾在计三渠、源泉渠任职多年,为两条渠的开挖、发展和管理注入了他的情和爱。那时候,年轻英俊、精神焕发的陈景元是何等的荣耀。他身挎蓝布挂包,肩背塔尺,或顶着烈日,或沐浴着风雨
-
在引岗施工团有这样一位指挥员,他“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戎装一身,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高绍书,县武装部正营职秘书。虽是军人,却生在获鹿长在获鹿,入伍以来一直在家乡工作。高绍书自幼就饱尝严重缺水给获鹿带来的难咽之苦,干旱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下了深深烙印,早就渴望着从根本上改变家乡面貌。高绍书奉调来到引岗工地,早已是热血沸腾。他长年盯在工程上,一天天忙得走马灯似的,可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狠不得把天上的太阳拉住。
文化大革命时期,军人的牌子是最亮的时候。让高绍书到施工团来,不仅因为他是县生产指挥副主任,也考虑到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大气候,想让他把军人的作风带到工地上来。组织上让他配合徐静同志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两个人住一个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