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水一片绿,那里无水一片黄。 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英雄的获鹿人民,在大旱面前,从来没有退缩,没有屈服。他们迈开踏山的脚步,挺起背山的脊梁,要向大山宣战,要向沟谷要水了。这里没有标语,没有口号,没有宣扬。他们以战争年代“村自卫战”的方式,打了一场场凿山引水的硬仗。于是,在获鹿县的山区,忽啦啦,一下子戳立起几杆招人眼目的旗帜。 白鹿泉公社的谷家峪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山村。这个仅有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它小的不能再小了,藏在山谷的折皱里,战争年代空中的敌机也难以发现。你上个坡,转个弯到了它的村头,还全然不知。繁衍生息在这弹丸之地的人们,壮劳力不过百名。引水开工的第一天,随着村里悠扬的钟声,谷家峪的青壮年劳力,齐刷刷地站在山下的打谷场上。他们扛镐背锨,就像当年破路的民兵要出征一样。尽管不声张,谷家峪要打隧洞了,周围村的人们还是知道了。 外庄人说:“谷家峪要开山凿洞,吃了豹子胆了!那里的山多高,谷多深呀!” 谷家峪人说:“山再高,也是在登山人的脚下!” 外庄人说:“谷家峪老婆孩子一大群,强壮劳力才有几个人?他们要能打成洞,那世上还有办不成的事吗?” 谷家峪人说:“金钢钻小,能揽大瓷瓮;谷家峪人少,也要把隧道打通。” 谷家峪人向顽石开战了,炮声、锤声、钎声、人声;凿石、拉石、抬石、扛石,来来往往,忙忙碌碌,俨然是一幅愚公移山图。 一年、二年、三年,经过几个春秋,他们终于打通了200多米的隧洞。1964年试水成功,谷家峪人从抱犊寨十八池,用管道引水到村里,解决了人畜饮水和旱田点种的难题。从此,谷家峪人结束了“宁舍一碗米,不舍一碗水”的历史。 石井公社有一个张庄村,它被峻岭锁在山湾里。张庄人为了彻底改变封闭状态,在党支部书记刘生堂,副书记刘清印的带领下,在虎头脑摆开战场。这两条汉子,和群众整整折腾了五年,开挖了六华里的盘山渠,打通了一条400多米长的隧洞,人们穿过隧洞,一下子就看到了山外的神奇世界。通过隧洞,又架起一条480米长的管道,通过两节扬水站,从源泉渠提水110多米高,引水进村,人畜饮水的难题解决了,还能灌溉山坡上的土地。水在山上流,荒山绿油油。他们用血汗改写了旱庄的历史。 上寨公社有个北寨村,这个村的三千七百多亩耕地挂在九山、三岗一面坡上。这里常年干旱缺水,是个“有地不打粮,有村无新房”的穷地方,旧社会有“要吃菜,一溜寨”的俗语。时至1964年,全村的粮食亩产只有80公斤,不吃糠咽菜又怎么活呢?支部书记张万喜接任后,组织支部一班人,踏遍九山三岗四十道沟,看地形,觅水源,摸透了北寨地下水的来龙去脉。原来,北寨村不同于获鹿其它地方,这一带地质奇特,有浅表水,可以打大口井。全村人紧跟着张万喜的脚步,奋斗了五年,28眼大口井打成了,两千五百亩梯田修成了。这一年,北寨大队的粮食亩产达到三百多公斤,农、林、副业像长了翅膀似的向前奋飞了。北寨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粮食,高兴的直往起蹦。 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们惊喜万分,一个小小的山村千儿八百口子人,敢于向大自然宣战,开山打井,引水上山,解决了有史以来从未解决了的难题。我们一个县二十六万人,难道就不能为全县人民解决梦寐以求的水吗? 面对这几个小小的山村,面对这几面绿色的旗帜,缑增福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改变获鹿面貌的信心和决心。 看起来,白鹿刨泉不仅仅是在一个美丽的传说里,她真的就在获鹿县的大地上。如今,面对干旱,获鹿县的英雄儿女,有多少人正在为百姓开山觅水,修渠打井,为母亲刨泉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