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杜英杰是文化人,因为他师范毕业后,当过教员、教导主任、校长、教育局长;有人说,杜英杰是坚强的领导者,是因为他担任过代理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有人说,杜英杰是革命战士,因为他九岁就参加儿童团,扛起了红樱枪。解放战争中,他赶着毛驴驮着炸药,徒步三天三夜,去参加解放石家庄的战斗;有人说,杜英杰像农村的乡镇干部,他为了希望的田野,百姓企盼的收获,整天卷着袖子,挽着裤腿,没时没晌奔波在农田里;有人说,杜英杰既是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因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严谨、认真、刻苦、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在他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他又具备农村基层干部忠诚、朴实、纯洁、苦干的优良品质;有人干脆说,杜英杰同志是一位老引岗,因为他曾是县引岗工程指挥部主任,是引岗渠的策划者、领导者之一,是为获鹿县人民修建幸福渠、翻身渠的骨干人物。 不论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如何给杜英杰同志定位,有一点是获鹿县人民公认的。那就是,杜英杰同志是一位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老党员、老干部。不管是在振兴教育事业中,还是在改变生产条件上,在获鹿县一干就是几十年,做出过积极贡献,人们喜欢称他为老获鹿,获鹿通。 然而,杜英杰却是平山人,是革命老区人。 他的家乡在平山县岗南水库大坝下边的田兴村,同西柏坡人同饮一河水。 幼年的杜英杰是个苦孩子。他七岁丧父,十岁丧母,是两个叔父把他拉扯大的。艰苦的生活,多难的童年,铸造了他坚强的性格。舅父于步之早年参加革命,在当地开展革命活动,曾任回舍区区长,后来任秦皇岛市长、市委书记。这位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的长辈,对杜英杰的一生影响至深。 受老区的革命熏陶,杜英杰十六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对青年时代的杜英杰影响至深。“两个务必”溶进了他的血液,滋润着他年轻的灵魂。 杜英杰,一米八○的个子,一双大而有神、永不疲倦的眼睛下边,有一个高尔基式的大鼻子。他是一个非常务实,注重实效的人,从不讲大话、空话,也不爱讲时髦的虚话套话。他喜欢讲任务的落实,讲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有一次,在全县小麦播种现场会上,时为主管生产的县委领导杜英杰,一条腿跪在地上,双手扒拉着沟背上的泥土做示范,弄得浑身上下都是泥土。做完示范,他站起来,手在裤子上拍打拍打,提一提厚厚的裤腰,继续不厌其烦地讲着提高复种值数的作法和意义。这时候,谁还记得他是一个曾经当过校长的文化人呢? 杜英杰无论走到那里,见人总是开口答话,扬手问好,双方都掰不开一个亲字,心里都热乎乎的。获鹿县二百零八个村,杜英杰村村都到过。村干部叫什么名字,家门口朝哪开,他都一清二楚,生产队的地边他都知道。在铜冶公社召开的一次田间管理现场会上,当社队干部在公社大院集中的时刻,杜英杰早骑着自行车去了那块地里。当大批社队干部赶到现场,他正在象土地的主人一样专注地观看着一片庄稼茁壮的长势呢。他看得那么专注,那么痴迷,鼻子眼窝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俨然像个老农。他盼望着,有那么一天,获鹿县的山区、半山区,都能长出好庄稼。 这时候,有谁还记得他曾经是六十年代初期的教育局长呢? 一九六八年秋末冬初,杜英杰经“五七”干校培训之后,抖一抖身子,舒松一下手脚,带着一帮年轻干部直扑石井公社张庄村下乡。他认真总结了这个小山庄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双手,凿山引水的宝贵经验。在田野,在乡村,在农家,他好像放飞的笼中鸟,送归大海的沙滩鱼,浑身的筋骨咯巴巴直响,有着使不完的劲。在那时,他就和同志们开始酝酿着、策划着解决获鹿县干旱缺水的新路子。 引岗渠上马,咽喉工程首先开工,作为工程指挥部主任,杜英杰成了全县最忙的人之一。他跑前跑后,跑上跑下,狠不得长出一双会飞的翅膀。 引岗渠开工之初,工地上没有电力,施工团用8号铁丝代替动力线架设线路。电压低电机不能正常运转,排风、抽水、清渣、上料都受到影响。杜英杰亲自骑自行车找物资局、电力局,督促他们要指标,为工地增容、增压。工地上燃料紧缺,他又和老副县长杜中华一起跑矿区,以引岗渠的名义在井陉开办了小煤窑,既解决了燃料供应紧张问题,又节约了大量资金。 霍北庄隧洞是引岗渠第一洞。原设计的隧洞有道弯,不便于施工,还势必影响水的流速。杜英杰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再三的勘测计算,决定取弯就直,延长了隧洞,使岗南水库之水,从输水洞出来穿过霍北庄隧洞,奔腾流畅一泻而下。 温塘河渡槽是引岗渠上最先开工的高空作业工程,杜英杰他们把这里当做试验田,演兵场。他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深知突破一点,取得经验,推动全局的重大意义。他们认真总结温塘河渡槽工程的实践经验,对冶河渡槽和整个引岗工程起到了示范作用。 温塘河、冶河渡槽,原设计本来是倒虹吸,但是,在当时的物资条件下,高压水泥管难以买到,很不现实。怎么办?这是摆在杜英杰等领导同志面前的又一大难题。有人说,那有什么办法呢?等着去找吧。 面对这种情况,杜英杰文化人的文雅不见了。他大声说:“等,等,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找到高压水泥管呢?等到猴年马月吗?拖,拖,拖成胡子工程?再说,我们拖得起吗?” 在茫茫的河滩上,杜英杰和工程技术人员张文庆、宋正华等同志日夜测量着,计算着,为改变设计方案做着艰苦细致的工作。夜风凉嗖嗖的,一阵一阵地吹来。杜英杰敞着怀,好让凉风吹一吹他燥热的胸膛。他在沙滩上踱着步,掂量着,思谋着施工的最佳方案。如果按原设计修倒虹吸,固然省些工,但高压水泥管,优质钢材还不知道在哪里呢。再说,修倒虹吸要降低水头一米六,要减少浇地面积。修建渡槽要费工费力,但可以自力更生,打人民战争。至于石头,我们的山上有的是,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土法上马,能抢时间,加快工程的进度,还可以抬高水头,多浇6000多亩地呢。 这时候,杜英杰同志就是一个文化人,一个有一定造诣的知识分子,他对工程的每个环节想的那么细,那么周到。他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力促改变个别工程原来的设计方案,对整个引岗渠工程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的设计方案确定之后,杜英杰立即向缑增福同志汇报。杜英杰对新方案充满了信心,因为他知道,缑增福也正为高压水泥管还没有着落火燎着心呢。 温塘河、冶河两个渡槽设计方案确定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可是温塘河渡槽工地四个公社2000多人马,怎么分工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时间进度。杜英杰和分团领导董禄云、贡承顺,把长248米,宽8.1米,高19米,共18孔的渡槽按照图纸分段包干,每段由各公社民工营独立负责,“定任务、定时间、定人员”,“自采石头自加工,自己运输自垒成”。分团派出施工员对工程技术、质量统一把关,随时调度。这个方案初定后,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这有点象三自一包。”杜英杰说:“现在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要渡槽能保证质量按时完成,我就是再接受一次批判也值得!” “三定四自”的施工方案公布后,分团四个民工营,有三个营一致拥护。惟独永壁十分畏难,因为永壁公社地处平原地区,采石、杵石、砌石都是外行。他们向分团提出,只要不让我们建渡槽,干什么都行。杜英杰沉思了一下,让贡承顺等带领永壁公社民工骨干,到离此不远的王常峪隧洞工地参观考察。王常峪隧洞施工正在艰难时期,塌方不断,硝烟弥漫,沥水如雨,兄弟公社民工一身泥,一身汗,苦战在黑漆漆的洞子里,一个个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简直如同在阴间干活没什么两样。参观回来,永壁公社的民工两边一对照,心服口服,最终愉快地接受了渡槽任务。分团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增派有经验的施工员,加强具体指导。四个民工营奋战九个多月,终于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 在以后的日子里,杜英杰他们在温塘河渡槽试行,在冶河工地进一步完善的“三定四自”目标责任制施工办法,对获鹿县工地,乃至引岗渠全线的施工,都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应该说,在当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杜英杰从柏坡岭下走来,带来了艰苦奋斗,牺牲自我,纯朴、坚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引岗渠纪念碑上虽然没有他的名字,但奔腾不息的引岗渠水摄下了他战斗的英姿。在获鹿县,杜英杰是一头为人民拉车不松套的老黄牛,劳苦躬耕几十载。因此,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也就不足为奇了。 “茎节守身凭气概,刚直倜傥度终生。”这是杜英杰生前诗集《翠竹》一诗中自喻自勉自励的诗句。杜英杰如翠竹、似青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