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1日,获鹿县第三届党代会召开。会上,选出县委书记缑增福,副书记赵玉洲,常委孙健民、侯淑芳、马文贵、周仁杰、艾军、董银山和汤光宏。在获鹿县开渠引水的关键时刻,广大干部党员选择了他们,全县人民选择了他们。 新一届县委的诞生,标志着获鹿县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上任伊始,常委们回想艰难的开渠战斗,心潮澎湃;遥望激情燃烧的引岗渠,浮想联翩。深深地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新一届县委九名常务委员中,有八人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六人是经过抗日烽火、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血与火洗礼的同志。他们大都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担任县一级领导职务,经得起革命的考验。今天,当历史选择他们带领群众改变“一穷二白”的贫困面貌的时候,他们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特别是当他们把领导、组织引岗工程的重担再次放到自己双肩上时,他们的腰板挺得更直了,手脚进一步放开了。他们把自己视为获鹿县人民群众一分子,为了这片干渴的土地,心中也只有水了。“柏坡岭的钟声在他们心中响起,”他们们革命精神焕发,更加坚定了为获鹿县开渠引水,根除干旱,造福人民的志气。 县委首先组织新一届县委委员,再次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中央大院故居,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使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新一届县委充分认识到引岗工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进一步明确,建设如此浩大的引岗工程,没有捷径可取,注定要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治水的路子。这就是说,要彻底改变获鹿的干旱面貌,必须继承发扬党中央在西柏坡时的革命传统。要使清澈的柏坡之水长流不断,首先要让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发扬光大,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县人民的行动上。 就任伊始,县委书记缑增福率领县委成员,组织党员干部到引岗渠最艰苦的冶河渡槽工地去参加劳动,让同志们亲身体验,把几百斤重的巨石运往九层楼高券顶的风险;亲身感受挖基槽,浸泡在冰水里起沙撬石的艰辛。新一届县委的行动,如同缑增福率领机关干部驾着人力拉车往引岗工地上送水泥,运料石一样,用他们的实践把奋战引岗的誓言,写在了广漠的冶河滩,写在了漫漫起伏的常峪岭。 县领导解放思想,大着胆子上了引岗工程;引岗工程又促使县委在当时部分群众对一些干部还不理解的情况下,积极落实干部政策,大胆启用干部。 引岗渠开工以后,施工团急需懂技术、会管理的指挥人员,可是,当时各种人才十分匮乏。缑增福和他的许多同事们,召开了解放干部和启用人才的会议,根据不同情况分,对每个干部进行了妥善安排。 缑增福说,一个人,千错万错,不干工作是最大的错;千浪费,万浪费,不给干部分配工作干,是最大的浪费。我们共产党人,不能眼睛只盯着别人的问题,而是要尽量的发挥他们的长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每一个人,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要看大节,看现实表现,鼓励他们轻装上阵,投身到革命和生产建设中去。 他们对一时拿不出结论的,暂按无问题对待。开了获鹿县解放干部,启用人才的先河。为这个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此,引岗工程不仅解决了缺干部的压手困难,而且成为人才济济,能人倍出的地方。 对文革中受迫害最严重的耿志文官复原职委以重任,到城关公社担任书记。老耿不负重望,在大战霍北庄隧洞的战斗中,带领从没见过开山打洞的民工,组织起响当当的“娘子军”,用他们不屈的脊梁撑起塌方险区的“老虎口”。老练、持重、能干的白光英同志,重新启用调铜冶公社任书记。白光英不愧是老党员、老干部,在苦战王常峪隧洞的日子里,他指挥全营干部民工战塌方,硬是用顽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王常峪隧洞塌透了的通天洞。原县委办公室主任贡林庭工作经验丰富,有魄力,曾是原县委重点培养对象。引岗上马后,调任大河公社任书记。他统筹兼顾,既抓工程,又抓农业生产,前方捷报频传,后方丰产丰收。 曹玉庆文化大革命前才二十多岁,思维敏捷,能讲会写,工作上雷厉风行。文革中因“海外关系”被“挂了起来”。经了解后,缑增福不以为然地说:“我知道他有一个当家子哥哥在海外,曹玉庆出生前就出去了。就是这个当家子哥哥,还是在海外经商的,与他有什么关系呢?”就这样,任命曹玉庆为团县委书记。后来,调他到派性最严重的黄壁庄公社任书记。他风风火火,独挡一面,为改变黄壁庄公社的混乱局面,团结一心战引岗,立下了汗马功劳。 年富力强的康金禄,正是干事业的人生黄金年龄,却因早已作出结论的陈谷子烂芝麻被冷落,受歧视,只能在默默的等待中打发着如金似水的岁月年华。施工团大胆使用,首先让他到霍北庄隧洞协助工作。他在那里深入一线,察险情,想办法,为那里战胜塌方作出了贡献。然后又让他到引岗指挥部创办企业,不仅从资金上支持了引岗工程,并且对获鹿县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曾被定为富农成分的贡承顺,因为迷恋水利事业,刻苦学习水利知识,在文革中受到批判。在县委看来,老贡堪称获鹿县的水利专家,落实政策时,也被任命为引岗施工团的副团长、分团团长等要职。实践证明,贡承顺不负众托,成为这一工程的重要指挥者,一员东挡西杀的虎将。有人说杜建民是“三青团员”,经再三了解,都是些捕风捉影的事。引岗渠开工之后,也被任命为副团长。在奋战引岗渠的岁月里,各施工团先后不知启用了多少个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人,仅冶河渡槽工程就启用了二十多人,他们成为这一浩大引水工程中的宝贵财富。 1969年,在落实干部政策中,有的地方派性作祟,少数人揪住干部一点问题不放。这时,实事求是,大胆解放干部,使一大批人才在引岗渠上施展才智,这在当时需要多么大的胆识和气魄啊。但是,当我们今天采访他们时,他们谁也没有表白自己有什么功劳,而是谦虚地说,实事求是,落实干部政策是党的一贯传统,这是我们应该做得。 县委不但想办法解放干部,而且还为他们的工作和休息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岗渠工程指挥部是非常设机构,工作条件比较差,几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兼宿舍的房子里。安排在工程一线的干部回来领工资、开会,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更象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县领导决定,在城区工人俱乐部附近,为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们盖了几排房子,每个部门分几间,既当办公室又兼宿舍。当然,这些房子既不是风景区别墅,也不是河畔湖滨的休干所,只是为一些在一线工作的人们回机关工作和休息之用。 搬进这几排崭新的排房,他们又有了“家”的感觉。闲暇,还组织他们开垦了荒地,种了菜,改善机关食堂的生活。看着温暖、亲切的“新家”,他们十分满足,对领导和同志们感激不尽。 多少年后,这些人大多数住上了楼房,有的也住过豪华的宾馆和度假村,但再也难以找到当年住排房那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了。 无私才能无畏,当时县委大胆落实干部政策,解放启用干部,没有拍马溜须的,没有送礼行贿的,没有讨官要官的,没有沾亲带故的。后来他们都成为获鹿县的实干家,成为开渠引水的栋梁之材,成为改变获鹿县贫困面貌的英雄人物。 新一届县委大胆落实干部政策,启用干部,全力以赴战引岗这一果断举动,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时上上下下说引岗,大会小会讲引岗,引岗工程成为全县中心的中心。要知道,当时有的地方,群众组织派性严重,还在唇枪舌剑的大辩论,田地荒芜。 在获鹿县黄壁庄、马山和车行公社南庄村,当初派性也很严重。黄壁庄公社“黄”、“白”两派都说自己是革命派,拉队伍、搞串联,闹得生产队长派不出活,公社机关办不了公。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的公社书记葛拴柱说,每次我骑自行车一出县城往北走,就心烦意乱,腿肚子转筋。针对农村班子的情况,县委果断地派出工作组进行了调整,让讲团结有干劲的上台,闹派性不干事的下来。 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最具权威的号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众望所归的引岗渠,象一块巨大的无形的磁石,把一些人目光狭隘的斗争情绪,吸引到了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引岗工程上来了。少数热衷于“闹革命”的派性头头、“运动红”们失去了市场,群众涣散的心逐步收拢起来。大家心往工作上想,劲往引岗上使,形成了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大干引岗的生动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