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地区的领导亲眼看到群众的积极性,他们心中有底了,在黑水坪会议上思想达到空前的统一.
1970年12月中旬,地革委组织机关拉练,途经大河、石井、栈道、到井陉。在井陉县黑水坪召开各县革委会主任会议。缑增福和资料员朱振海参加了这次会议,行前几位领导碰了一下头,大家说这回干脆把修建引岗渠的事,作为重点一五一十向地革委领导汇报。这次会议地革委副主任张屏东同志主持,许多领导都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县革委主任们有汇报抓战备的,有汇报抓斗批改的,有汇报清理阶级队伍的,也有汇报抓革命、促生产的。缑增福同志专题汇报了获鹿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砸锅卖铁”战“引岗”的决心和工程进度,以及革委会一班人身先士卒,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法。与会的同志们听着缑增福的发言与众不同,
-
四、困难面前,众志成城——波澜壮阔的冶河工地
1970年冬天乃至第二年春天是冶河工地最困难的时候,但是,由于县里九月会议后,县革委领导带头,全县干部带头,全县人民大战引岗的劲头空前高涨。十冬腊月,寒风凛冽,民工们踏着刺骨的冰水,在地槽里挖取泥沙卵石。水灌满了胶鞋,渗透了雨裤,腿脚冻得发紫,手上崩满了条条血口。但是,广大民工不叫苦,不喊疼,一边掏水,一边挖泥,一刻不停地干着。后来越往下挖,地下水涨的越猛。消息传到公社,高庄革委会主任武树林立即召开大队革委会主任会议,筹集水泵、电机送到工地。山尹村公社革委会主任高步丰亲自带领大队革委会主任把所需物资送到冶河工地,对民工问寒问暖。要知道那时电机是非常难买的
-
干渠沿线有13万亩丘陵旱地及原以冶河为水源的诸条渠道控浇43万亩土地。由于冶河属自然河道无蓄水调节工程,枯水季节水量不足,仅能保浇20余万亩土地。元氏县潴龙河上游的八一水库设计蓄水量为5500万米3。,自修建起至引岗渠设计规划止,10余年中,除1963年发生大洪水蓄水较多外,一般年份水量仅有500多万立方米。受其控制灌溉面积10万亩,因水源不足,有3.3万亩土地不能浇灌。
引岗渠建成后,即可补充冶河下游原有灌区水之不足,又可灌溉干渠沿线的丘陵旱地。非灌溉季节则可通过南跃渠上段将冶河河水输入元氏县八一水库和获鹿县韩家园水库。平时岗南水库也可根据需要向八一水库输水,灌溉季节保浇八一灌区10万亩农田。
岗南水库是引岗渠之源,其库容量大,进库自然水源丰富。预留的灌溉支洞洞底出口海拔高程168.7米,引水
-
1969年4月8日,石家庄地区革命委员会水利部门组织平山、获鹿、元氏三县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并聘请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工作者,组成30人的勘测设计队伍,对引岗渠和导线进行勘测。
勘测队负责人为石家庄地区水利局魏长远和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杨旺锁。队员有地区水利局的朱方聚、李存礼,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加灵、李树勤、胡景荣、郭康、吴金祥、邓增辰、孙洪勋、穆中义、朱宜清、谢源泉,平山县的刘志庭、王小申、周志东,获鹿县的张文庆、陈炜、李织勤、宋正华、孙红印、冯炳全、张维臣、任富岐,元氏县的王世英、陈志新、韩福林、褚录昌、谭喜凤。
勘测队驻获鹿县城,距工作地点少则四五公里,多则几十公里,队内没有机动交通工具,勘线测量均需徒步进行,测量仪器都是背负肩扛。队员们为尽快完成任务,早出晚归,不休节假日,
-
1969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获鹿县革命委员会(临时权力机构),为发展生产,改变获鹿县的面貌,决心排除干旱的威胁,革委会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上治水经验:1958年韩凤鸣在北薛庄搞引水下山曾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1968年前后,山后张庄为改变封闭状态,凿透了虎头垴、打开了一条近千米的人行遂洞,为该村群众走出“山门”提供了方便,把原来通往县城的路程缩短一半以上。典型经验和人民群众的干劲,使县革委会一班人增强了信心,改变获鹿县的干旱面貌,甩掉“老八成”的帽子是众望所归。县革委领导充分发动群众,请各方面专家帮助制定方案,经过论证,确定把岗南水库的水引到获鹿。
岗南水库是河北省大型水库之一,始建于1958年
-
第一编 引岗渠修建
引岗渠是冶河灌区和主干工程,它的建成弥补了以冶河为水源之诸渠水量不足,构成该地区互相补济的灌溉体系。
第一章 基础工作
20世纪的60年代,太行山东麓的获鹿县连续发生旱象,原有的水利设施水源锐减。为了战胜干旱,人们设想从岗南水库引水,以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用岗南水库之水,灌溉获鹿县干旱的土地,要到境外开渠,山高路远,工程浩大,一个县单独“作战”困难过多。获鹿县革命委员会经过反复讨论,决定联合上游、下游有关县份,共同修建引岗渠。方案形成,便付诸实施。
-
引岗渠干渠全长102公里,跨越50多个山头和50多条沟河,干渠隧洞、渡槽、枢纽主要有:
红光隧洞
“红光隧洞”位于岗南水库大坝右下侧。引岗渠水从水库泄洪支洞引出后,经300多米长的砌石明渠进入隧洞,洞长389米,高5米,宽4.9米,过水流量22米3/秒。
承担隧洞施工任务的是获鹿县城关公社的400多名民工,自1970年初动工,1971年按原计划凿通。该洞开凿之初见水少,无塌方、故无衬砌,通后不久请各方人士参观,离休军干张建荣看后指出洞中岩石不耐风化,必须衬砌。不久便发生严重塌方,塌方区80米长,在16米的地段,塌方量达4万多立方米,形成了高41米,口径为1600多平方米的“通天洞”,只得返工重建。清除
-
引岗渠修建之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命委员会及施工团(部)的领导,大部分是受过冲击“站出来”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这些干部大多数思想政治觉悟较高,有工作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引岗工程中,各施工团(部)都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各施工单位党的组织健全,总团(指挥部)有党委或党组,分团有政委、营连有教导员、指导员。
由农民组成的施工队伍,“恋家”情绪严重,特别到县境外施工更不习惯。不少民工经常以种种借口请假回家,其实是“结了婚的想妻子,未婚青年想爹娘”。请假回家团聚团聚,顺便做些好饭,改善一下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施工团领导积极组织业余文化活动,开展各种比赛。当时,社会性上只有几个“样板戏”群众文艺活
-
根据施工任务大小,获鹿、元氏、平山三县先后成立了施工领导机构,组织了施工队伍。
1969年10月,获鹿县革命委员在全县22个公社中,抽调民工2800名,进入引岗渠施工现场,作前期准备工作。首批民工由县生产指挥部负责安排。同年11月,引岗渠获鹿县施工总团成立。总团团部驻平山县北西庄。年底,元氏县成立了引岗渠工程指挥部;1970年10月,平山县引岗济冶灌区指挥部组成。是年,引岗工程各段施工全线展开。
获鹿县施工团的重点工程大部分在平山县境内。隧洞、渡槽同进开工,至1970年初,已达近万名民工。是年5月获鹿县革委会决定,成立王常峪分团、温塘河分团、冶河分团。分团名称以工地名称或团部驻地命名。
获鹿、元氏、平山三县民工队伍均以民兵军事建制形式,各县设施工总团或指挥部。总团、指挥部以下设分团
-
引岗渠从1969年勘测设计1970年动工,到1978年通水,还有诸多尾工,一直到1978年才整体完工。在整个工期内,修渠总投资5571.5万,其中省、地两级付648.9万元,投工1939万个折款39.6万元。各县投资投工见下表:
1969年—1978年各县投资投工表
表2—2 单位:万个/工 万元/款
县名 投入资金 投入劳工 合计
用工数 折款
获鹿 1165.6 1363.6 2727.2 3892.8
平山 216.5 252.1 506.5 723
元氏 302.9 323.3 672.3 975.2
合计 1665 1939 3906 5571.5
整个工程所需物资种类繁多,数量很大。钢材、木材、水泥、石料均由各县自备。施工工具大多由民工自带。限于当时生产水平,工程所需物资数量已超过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各自的储存和运输能力。各施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