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桂凤,女,平山县人。1971年参加引岗渠建设。由于引岗渠工程艰巨,各施工团均不愿接受女民工。王桂凤抱着“为妇女争口气”的决心,报名“战引岗”。在她的带动下,青年妇女走上了施工工地,平山施工团中出现了“铁姑娘战斗队”,王桂凤任队长。铁姑娘队进入施工现场时,正值数九寒天,又遇大雪。雪水与土冻在一处,坚硬异常,镐刨不下,锨挖不动,姑娘们采用钢镐加撬棍的办法,取土填方。在施工团中,铁姑娘队与男民工开展竞赛,早出工晚收工,与男民工比进度。男民工每天推土90余车,别人下班时,她还在干,结果,创造了半天推土百车的纪录。
-
2000年11月1日,谢树坤给鹿泉市委书记曹振国写信,说明要写《引岗渠》文学作品。11月21日上午,谢树坤组织召开第一次写作《引岗渠》文学作品座谈会。会后给曹振国书记寄去会议记要。曹振国书记收到后,于2001年2月28日一并作了上述批示。>
-
2001年3月10日谢树坤给鹿泉市委书记曹振国复信写作计划,并说明《引岗渠》文学作品一时半时写不出来,不可能和其他同志写的《第三次创业》同时出版。曹振国书记收到信以后作了上述批示。
-
1994年3月19日获鹿县人大决议(第一页)
-
1994年6月29日获鹿县委文件(第一页)
-
1994年3月19日获鹿县人大决议有关引岗内容
-
1994年6月29日获鹿县委文件有关引岗内容
-
张虎跃,1950年出生于获鹿县北寨村,从二十二岁开始,在劳动之余坚持业余文学创作,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诗人,现定居获鹿镇八街。他闻讯《河北引岗渠》网站开通,大发诗兴,盛赞引岗渠,盛赞当年的县委书记缑增福等同志。张虎跃当年曾经到引岗工地当民工修建引岗渠并写诗赞美土吊车。他既有山区农民淳朴的品格,又有中国新一代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经常在省地报刊发表作品,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他既亲口饱尝解放初期山区人们的无水之苦,又亲身感受到引岗渠通水给山区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深知那时各级干部和群众心连心,亲自拉水泥、料石到工地和民工同甘共苦的事迹。所以,他的作品,自然地迸发出一个普通农民对引岗渠的深厚感情和对各级干部的无限崇敬。现将他的佳作在此发表。
缑增福——引
-
鹿泉市农民诗人张虎跃盛赞引岗渠
张虎跃,1950年出生于获鹿县北寨村,从二十二岁开始,在劳动之余坚持业余文学创作,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诗人,现定居获鹿镇八街。他闻讯《河北引岗渠》网站开通,大发诗兴,盛赞引岗渠,盛赞当年的县委书记缑增福等同志。张虎跃当年曾经到引岗工地当民工修建引岗渠。他既有山区农民淳朴的品格,又有中国新一代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经常在省地报刊发表作品,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他既亲口饱尝解放初期山区人们的无水之苦,又亲身感受到引岗渠通水给山区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深知那时各级干部和群众心连心,亲自拉水泥、料石到工地和民工同甘共苦的事迹。所以,他的作品,自然地迸发出一个普通农民对引岗渠的深厚感情和对各级干部的无限崇敬。现将他的佳作在此发表。
-
二十世纪初,以解清林为代表的那届县委班子在获鹿期间,深谐民意妥善处理了修引岗渠时伤残人员的有关事宜,修建了引岗渠纪念碑。
由于种种原因,修引岗渠时伤残人员的有关事宜久拖不决。以解清林为代表的那届县委班子在获鹿期间,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底数,为部分伤残人员子女安排了工作,为伤残人员办理了引岗渠伤残证书,按时领取抚恤金,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残有所托,老有所养,全县上下,大快人心。
以解清林为代表的那届县委班子在获鹿期间,曾经广泛集资兴学,发展教育事业。这件事得到了人们的赞许。但是,在赞许之余,人们私下议论,集资兴学纪念碑应该修建,引岗渠纪念碑更应该修建,这个事传到了解清林耳朵里。一天晚上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