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水成渠水,红心聚民心。
心齐通柏岭,渠畅顺民心。(王奋毅)
-
人民壮举,水利华章。(刘进华)
-
曹孟周,元氏县水利局副局长,工程师,1925年生人,邢台隆尧人,在解放前家庭比较富裕,小时候曾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来又读四书、五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他曾经在村里当过会计,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还未公开,处于秘密活动阶段,为党和人民作了许多工作。1947年隆尧解放,他家按人均土地平均数计算,总数多着八亩地,他带头开明地作了贡献。就在那年他到石家庄求学,参加了华北军政测绘训练班。在那里学习了一年快毕业了,眼看就要被部队接收参军入伍。“三查”开始,左倾的影响,他家被扫地出门。因为这个“政治”问题,他失去了这次就业机会。后来土改纠偏,他家定为上中农。再后来,滏阳河务
-
宗清俊,男,获鹿县李村镇(原李村公社)南白砂村人。1970年参加引岗渠施工。在建造引岗渠第一个高大建筑——温塘河渡槽期间,高空作业遇到了没有机械设备的困难。数百公斤的石料,民工们冒着危险“六人抬、六人架、六人前后推和拉”,沿事先堆好的土坡,运上圈项。这样原始的施工方法,劳动强度大,工程进度慢,而且不安全。
在施工团党委号召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的时候,宗清俊积极响应,白天一样出工劳动,晚上搞革新做试验。在多次试验失败后,遇到了一些人吹来的冷风。宗清俊没有灰心,继续进行研究,在“立木顶千斤”的俗语启发下,提出了制造土吊车的设想,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独杆摇臂土吊车”(塔吊的雏形)
-
宋正华同志,1939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青岛,知识分子家庭,共产党员。1960年9月考如山东工大, 1964年8月本科毕业后参加“四清”,然后分配来到获鹿县水利部门工作。丈夫马世祥山东胶州人,是他大学的同学,是她的挚友。马世祥毕业后分派到山东临邑地区水利部门,为了宋正华不离开引岗渠,1972年调入获鹿县水利部门工作。引岗渠通水多年以后,因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都需要照顾,1979年8月,夫妇两人同时调回山东济南,在省水利研究院工作。
1969年4月,引岗工程开始勘测,从此,她参加了引岗渠修建的全过程,各项建筑物的勘测设计乃至施工都凝结着她的心血。她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设计要求精益求精,在艰难的岁月里
-
李大会,男,获鹿县大车行村人,1970年参加引岗渠施工,是施工团的传奇人物,在隧洞中排除险情100多次。引岗渠的九条隧洞,多是沙石岩层,松散破碎,塌方频繁。李大会细心观察,寻找规律,研究塌方“动向”,以便掌握主动,与塌方“周旋”。他像施工的游动哨,到处观察情况,一旦发现险情苗头,立即指挥民工撤退,而他自己却只身排险。
军民团结隧洞1号斜井连续塌方,巨石堵住洞口,施工无法进行。李大会深入险区,头顶沥水,手持撬棍,看准方位,把堵洞巨石一块一块往下撬,突然一声巨响,巨石和碎渣从洞顶塌落下来,气浪把他冲出3米多远,身体几处受伤。就这样李大
-
“引岗工地是一座大学校,是一座炼钢炉”。这是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对引岗渠施工的评价。在引岗渠工地上,干部群众精诚团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施工队伍中很多人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也有的人为了抢进度和保护他人而致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各级干部,吃苦在前,默默奉献,不参加评模,在当时的情况下,评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天我们把在修建引岗渠时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领导、知名人士、主要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先进楷模和牺牲的同志在这里一并简要介绍一下。
-
复员军人汽车教练
-
施工员
-
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