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岗工地是一座大学校,是一座炼钢炉”。这是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对引岗渠施工的评价。在引岗渠工地上,干部群众精诚团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施工队伍中很多人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也有的人为了抢进度和保护他人而致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各级干部,吃苦在前,默默奉献,不参加评模,在当时的情况下,评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天我们把在修建引岗渠时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领导、知名人士、主要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先进楷模和牺牲的同志在这里一并简要介绍一下。
-
复员军人汽车教练
-
施工员
-
技术员
-
转业军人
-
李吉瑞,车行公社人,在11号竖井民工排长,当时他才24岁。人们称他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排长”。
1970年5月,隧洞沥水越来越大,塌方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同志怕危险想回家了。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吉瑞来到了工地。他和同志们学习毛主席的《愚公移山》,他和同志们讨论修建引岗渠的重大意义,使同志们安心工地,积极参加引岗施工。他不仅是一位带领全排战沥水、战塌方隧洞施工的好排长,他也是一名出色的宣传员。业余时间帮助连队搞宣传从不讲价钱,饭前班后帮助房东打水扫地总是带头干。
1970年12月20日,井上寒风刺骨,井下沥水成溪,塌方频繁。李吉瑞和他的战友们不顾这些,你追我赶争向元旦献厚礼。整个11号竖井出现热气腾腾“抓革命,促生产”的的竞赛局面
-
史永计(1935—1971),男,石家庄市赵陵铺村人。1951年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毕业,那时,赵陵铺归获鹿县管辖,他参加工作到获鹿县公安局。1970年参加引岗渠建设,任王常峪分团副团长。
史永计所在工地施工条件差,危险大,而王常峪隧洞的5号井又是这个工地条件最差的一个。这里井深石碎,四壁水柱喷射,喷在脸上双眼难睁,脚下淌着沥水,劳动强度相对加大许多。史副团长就选在这里“蹲点”,与民工们一同劳动,研究改进施工方法。在他的带领下,曾创造半日掘进11.2米的全线最高纪录。由于他吃苦耐劳,与民工同甘共苦,遇到危险抢着上,被民工们誉为“铁汉子团长”。
史永计患有肾结石症,本身不能参加强度大的体力劳动
-
张文庆,(1924.10.27——2005.2.21)男,获鹿县秦庄乡前东毗村人。1946年二月开始从事水利工作,获鹿县水电局技术人员,先后参加过计三渠、源泉渠、绵右渠等大小500多项水利工程勘测设计,绘制过数以千计的水利建设图纸。1969年参加引岗渠的勘测设计。
原设想引岗渠横跨冶河要铺设两趟倒虹吸。但这样水头水位降低太多,只能补给源泉渠,下游不能进入元氏县八一水库。为了不降低水头,跨越冶河需建一大型渡槽,但钢材、水泥都不能满足需要。施工团决定“以石代钢”建造空腹式石拱渡槽,明确由张文庆负责。张文庆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从事多年水利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接受任务后,立即投入了设计工作,夜以继日地查资料,绘图纸,搞出若干方案&
-
胡金荣,女,石家庄市下乡知识青年,1969年胡金荣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到获鹿县山尹村大队插队落户。引岗渠开工以后,她被工地上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和民工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她想:知识青年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依然决然来到引岗工地。
她到工地的时候,正值数九寒天。她白天到工地上和同志们一起战斗,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写标语、搞宣传。她们住的地方地方离工地几里远,出门就爬山,她本来身体就瘦弱,别说干活,就是每天爬山就把她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晚上躺在床上腰酸腿疼,但她从没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
到工地适应了一段以后,他开始学抡锤打炮眼,可是没有打几下,就跑了锤,打在掌钎人的手上ÿ
-
吴占洲,男,原籍四川省,老红军战士,1958年病退转到获鹿县获鹿镇七街。1971冬,主动要求到引岗渠工地当一名普通民工,是“红光隧洞”工地上年龄最大的一员。在劳动中,吴占洲不顾自己年龄大及战争年代落下的病残,同年轻人一比一的拼命干。他处处留心工程进度,积极改进施工方法,在看到爆破当中60厘米的炮眼,只炸30厘米深度,费时费力,事倍功半,他心中焦急,经反复试验,创造了“打斜眼“方法,爆破深度可达90厘米。施工团党委在红光洞召开现场会,推广吴占洲经验。
吴占洲带领民工排险情战塌方,处处为民工做表率,1972年3月15日在排险中,被一块石头砸中,顿时剧烈疼痛,额头渗出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