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要求呼唤着政府,群众的行动感召着党委,更加坚定了领导者“兴水治穷”从根本上改变获鹿面貌的决心。 经过多次调查研究,经过征求群众意见,经过勘察设计,在地区水利部门的倡议下,决定平山、获鹿、元氏三县从岗南水库引水联合兴建“引岗渠”。岗南水库是在1958年与黄壁庄水库同时修建的。库容水14亿之多,水源丰富。当时领导修建岗南水库的党委书记原石家庄地区专署专员张屏同志卓有远见,他在库南坝修建了一个泄洪洞,这个洞既可泄洪又为平、获、元三县修渠引水留下了洞口。因此,屏东同志积极支持“引岗渠”的修建。至今人们对他仍怀有感激之情。 “引岗渠”是因为引岗南水库水而得名。“引岗渠”上引平山岗南水库经获鹿下输元氏县“八一”水库,逶迤太行山前,全长200华里。引水22个流量,灌溉三县27个乡镇,145个村庄,61万人口,56万亩土地,是石家庄乃至河北大型灌渠之一。共有大小建筑物432座。其中渡槽20座。隧洞7处。获鹿县因受益面积大,担负了全部工程的70%。除承担全部建筑物外还承担了一部分明渠开挖任务。工地分布全线,高峰时民工万人以上。 修建“引岗渠”时处“文革”动乱岁月,派性遍布机关农村,黄壁庄公社一度闹得公社;连饭不能吃觉不能睡。车行公社南庄村大片土地被荒芜,因此首要工作是讲大局,消除派性,联合起来修建“引岗渠”发展生产,解决水利对经济发展的困扰。饱受缺水之苦的获鹿人民很快统一了思想,表示拥护修建“引岗渠”,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大部分青壮年踊跃报名出征引岗。同时根据中央落实刚部政策精神,把大批被赶入“五七”干校的干部请回机关工作。农村中一批老干部好干部也调整到了班子里。这些同志不仅是在修建“引岗渠”当中,还是在发展经济稳定全县局势中均发挥了很大作用。 “文革”把中国经济搞到了崩溃的边缘。各级财政困难、物资短缺,为了解决大会你、钢筋的不足,前面修改了原设计方案,利用当地石头的有利条件,把倒虹吸改成了石拱渡槽。为了解决资金的不足,在修建“引岗渠”的同时发展了一批石子、石灰、小水泥等县办和乡镇企业,解决施工中的燃眉之急。 “引岗渠”施工中,工程量难度最大,技术性最高的两处 ,一是攻下常峪岭,二是拿下冶河滩。 “常峪隧洞”位于平山县王常峪和北水村之间的常峪岭上,隧洞从60米深处腹地穿越,其特点是隧洞长塌方严重,洞长2700米,宽5.2米,高5.3米。洞内全部用料石水泥拱圈,大卡车也能通行。 打隧洞是项地下作业工程,工地上看不到像“冶河枢纽”工程那样多的群体,也看不到那种车水马龙的壮观景象。但特它的工程量、难度大大超过了冶河。 凿这样的隧洞是史无前例的,从 技术人员到领导指挥者都没有经验。只好边干边学。许多领导指挥同志迈开双脚走出去,学习了河南红旗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了井陉矿区挖煤打斜、竖井的方法。一场征服常峪岭决战的序幕拉开了。 首先遇到的是只用农民的锹镐,而没有机械难以打通常峪岭的,因此发动大家群策群力自制机械,同时能购买的购买,能求援借用的借用。费了九牛二虎之 力,总算有了手摇的、电动的、柴油的各式各样的空压机,加快了打洞的步伐。 常峪岭隧洞为片麻岩地质,是不见铁疙瘩,见了风豆腐渣,地质复杂,塌方频繁发生。要凭干部、民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日以继夜的奋战在井下。60米深的十号竖井塌成了通天洞。一号斜井塌方持续了8个月,落渣数千身先士卒,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抢险突击队,日夜奋战,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塌方。在战塌方中,干部、党员总是和广大民工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施工分团付团长史永计同志,就是在一次带领突击队抢战塌方中壮烈牺牲了,年仅39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有几十位干部、群众为了三县人民的水利事业,在修建“引岗渠”当中壮烈牺牲了。群众说“引岗渠”的清泉是数万人的汗水和烈士鲜血换来的。 王常峪隧洞的开挖选择了全县经济势力强、人力多的铜冶、寺家庄、申后、车行等6个公社承担。分团团长由林增福同志担任,政委由陈景元同志担任。并抽调精兵强将3000余人参加了施工。经过3年零5个月顽强战斗,终于完成了开挖和拱圈任务。72年5月27日下午,省委、地委领导同志马力、王金山、袁捷、王常柏等同志视察“引岗渠”时乘车穿过隧洞。大振“引岗”战士们的士气。在次之前还为温塘河渡槽,后又为常峪岭隧洞已完成的工程召开了庆功大会,表彰了英模。大大促进了“引岗渠”全线建设的速度 。在修建王常峪隧洞最困难的时候,驻获鹿陆海(海军仓库)空三军大力支援了“引岗渠”的修建,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获鹿部队,派出了200多名工程兵官兵与民工并肩作战,在抢塌方战沥水的日日夜夜里,同民工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同时还把爆破技术和打隧洞经验传授给大家,大大避免了重大事故,加快了工程进度,体现了军队和人民的鱼水之情。为了纪念军民友谊源远流长,特命名王常峪四动为“军民团结隧洞”。 冶河枢纽工程是多功能、技术性高、全线最大的建筑群体。它承担着平山县南跃渠、兴民渠、大同渠和西冶大型水轮泵站的输水,由为源泉渠和冶河灌区本身的输、配水、分洪、斜洪的诸多功能。 该工程横跨在平山县的刘家会、七亩两村之间的冶河上。分高低两线,高线是大型石拱渡槽,过水流量10个,距地高度26.3米,共48个大孔,大孔之间的耳孔147个。低线为双排直径1.8米大型钢筋水泥管倒虹吸,过水流量9.5米3/秒。全长620米,从8.5米深处横穿冶河河滩底。冶河枢纽高线工程,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倒虹吸方案改为赵州桥式石拱渡槽。既节约了资金由提高了水位,增加了浇地面积,更没有新材料的短缺延误了工期。 工程的起步是在河滩中开基建墩,每个槽墩都必建在河底基石上,有的下挖二三十米。整个工地没有一台挖掘机,全靠铁锹、镐头。沥水排不出去就用水桶王外掏的办法,保证;饿工程的质量。 渡槽所需的石料要求极为严格,为了用上坚硬的石质,远到获鹿、井陉去采运,为此削平了石井、黄岩、西焦等几个山头。为了达到石料的要求标准,边打边培训人才。特别是打破了旧的世俗,培训了一批女石匠,她们心灵手巧,很快学会了技术,十万方石料多出自这些巾帼之手。 石料运到几十公里到上百里的工地,那时没有机动车辆,全靠人畜运送,两年来石岗路上、获平路上奔跑着一队队一行行运石料的毛驴车和人拉车。走在车前的有的是社员,有的是国家干部,有的是县社领导同志。 渡槽拱圈更是一道难度大的工序。支撑架、工作架需搭建到七层楼房的高度,因木材的短缺多是机关,团体部队支援的松软的撒观杨、北京杨,这些木材支撑离不够,随时有架毁人亡的危险。并且把十万方石料送上架顶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为此,总结了温塘河施工的经验,把六人抬、六人架,还有六人推和拉的笨的办法,改用一根竖杆和一根横杆再用卷扬机升降的办法,群众称它为“独杆摇臂土吊车”能把千斤巨石送上工作台,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和劳动强度,为修建“引岗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拱圈合垅是时间性极强的工序,合垅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拱圈时一切行动听指挥,政委、团长分别在架上架下坐镇。在高达26.3米的架顶作业,每孔上120个人。,再加上料石,水泥等重量,由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施工人员的紧张心理可想而知,只有合垅了才能松下一口气,才顾得上休息,脸上才有了笑容。大家说这是一场出生入死的战斗,这是一次冲锋抢夺至高点。 修建枢纽低线工程的倒虹吸也同样艰巨,它是一项看不见的“地下工程”,两排巨型管道从河底通过。首先是排除 河水开挖平均深9米。宽5米的地槽,河底多为石质和胶泥状土,打眼放炮难度很大,特别是地下水,上涨迅猛,给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但困难一个个都被战胜了。 “打麻接口”是保证管道滴水不漏的关键。为此,每节管箍要用沥青浸泡上等苎麻填实。那时苎麻处在按人定量分配时期,三年中全县群众斤两未分,几万吨苎麻都用到工程上了。打麻接口施工必须躺在管内作业,有时还要泡在 水中,艰难之苦可想而知。 冶河工程建成后,冶河之上出现了一道人造长虹。形成水上有水,渠上有渠的美丽画卷。当地群众说1958年国家为修建岗南水库时拉来满河滩机器才在河上修了这座铁路桥,没想到一个县拉来了满河滩的石头就修成了这气势恢弘的渡槽。真是群众力量大如山。因此,把这气势恢弘的渡槽命名为群英渡槽。当时的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记者曾以航拍摄影送到北京农展馆,在前厅与虎头山大寨田摄影同时展出。石家庄地区也以经济发展成果,把“群英渡槽”画面用外文展现在广交会上。 两大主体工程的竣工,加快了全部工程的速度,历经了四个酷暑寒冬于7973年冬&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