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鹿的干旱缺水史书有记载,汉朝大将韩信用箭射准了白露,白露带箭逃跑,待官兵追赶上时,白露钻入地内,只把箭插在地上,待将箭拔出时一股清泉喷出地面留入土门关。这个传说说明人民如饥私渴,对水的盼望有由来已久。 获鹿县地处冀中平原西部的太行山下,全县平原占三分之一,丘陵、山区就占三分之二。山为石灰岩质,山区、丘陵打不出井来,平原有井的水也不足用,长期以来靠天吃饭。人称“热获鹿”。因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一九六九年,全县人均收入66元,口粮365斤。离石家庄市只有30华里的地方,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得以解决。 获鹿为什么穷?说到穷群众把穷和“水”字联系在一起。韩庄公社的群众说,“名韩庄,实旱庄,三年两载闹灾荒,不吃玉米光吃糠”。上宅公社的群众说,“几个宅闹旱灾,收不上粮食收点菜,想吃菜到上宅”。石井公社11个村就有8个村缺水或无水,特别是黄岩村要不吃窑水,要不走四五里路到别的村担水拉水吃,真是水贵如油。这个公社常年唯一的任务就是拉水担水动员群众抗旱。每逢播种、保苗等抗旱季节,县里就得组织机关、团体、学校、部队支援石井公社抗旱。全县也因缺水树木稀少,景象荒凉,气候较热,常年小麦要比东部平原早熟一个星期。遇干旱年小麦就被干死,观后令人痛心。 获鹿人民千百年来,为了解决水的捆扰,与天斗与地斗,蓄天上的水,挖地下的水,引境外的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早早汉代时就从平山境内引过冶河的水,修过太白渠。解放前夕引过井陉县绵河水修建了源泉渠。解放后又修建了计三渠。还与井陉县联合修建了人民渠。这些工程在当时都曾起了一定作用,但终因水源不足或河流改道,而不能适应农田灌溉的需要,缺水问题仍没有得到更本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