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纪事 > 引岗纪事 > 内容阅读
一、穷就穷在水上(1) 缑增福

获鹿的干旱缺水史书有记载,汉朝大将韩信用箭射准了白露,白露带箭逃跑,待官兵追赶上时,白露钻入地内,只把箭插在地上,待将箭拔出时一股清泉喷出地面留入土门关。这个传说说明人民如饥私渴,对水的盼望有由来已久。

获鹿县地处冀中平原西部的太行山下,全县平原占三分之一,丘陵、山区就占三分之二。山为石灰岩质,山区、丘陵打不出井来,平原有井的水也不足用,长期以来靠天吃饭。人称“热获鹿”。因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一九六九年,全县人均收入66元,口粮365斤。离石家庄市只有30华里的地方,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得以解决。

获鹿为什么穷?说到穷群众把穷和“水”字联系在一起。韩庄公社的群众说,“名韩庄,实旱庄,三年两载闹灾荒,不吃玉米光吃糠”。上宅公社的群众说,“几个宅闹旱灾,收不上粮食收点菜,想吃菜到上宅”。石井公社11个村就有8个村缺水或无水,特别是黄岩村要不吃窑水,要不走四五里路到别的村担水拉水吃,真是水贵如油。这个公社常年唯一的任务就是拉水担水动员群众抗旱。每逢播种、保苗等抗旱季节,县里就得组织机关、团体、学校、部队支援石井公社抗旱。全县也因缺水树木稀少,景象荒凉,气候较热,常年小麦要比东部平原早熟一个星期。遇干旱年小麦就被干死,观后令人痛心。

获鹿人民千百年来,为了解决水的捆扰,与天斗与地斗,蓄天上的水,挖地下的水,引境外的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早早汉代时就从平山境内引过冶河的水,修过太白渠。解放前夕引过井陉县绵河水修建了源泉渠。解放后又修建了计三渠。还与井陉县联合修建了人民渠。这些工程在当时都曾起了一定作用,但终因水源不足或河流改道,而不能适应农田灌溉的需要,缺水问题仍没有得到更本解决。


1958年,在上级领导下,获鹿又以数以万计的人投入了黄壁庄和韩家园水库的修建,水库建成后,黄壁庄水库水位较低浇不上地,获鹿有水喝不上,韩家园也因水源不足蓄不上水,长时间里是座干库。广大群众杂引进境外水的同时便开展可各自为战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有的打了深井,有的达了大口井,没有水利条件的就打水窑(旱井)。能浇一亩是一亩,能浇一分是一分,浇不了地的就先解决人和牲畜的吃水问题。许多村庄数年挖水不止、蓄水工程不停。白鹿泉公社谷家峪村,祖辈要攀过一座大山担水吃,全村群众动员起来用了几年时间,硬把这座山凿开一个山洞,结束了攀山取水的 历史。石井公社的张家庄村也用的几年的时间把村后一座大山打通了一个隧洞,既成了全村出村大道又从洞内穿过架设了一座扬水站。一下就解决了全村吃水和部分浇地问题。这精神实属可贵,但是还是没有解决了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