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纪事 > 引岗纪事 > 内容阅读
缑增福日记选登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一年一月八日 农历十二月十二日 晴
无法无天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六个年头了。社会上的无政府状态发展到了极点。车行公社的南庄村曾因整天达派仗,去年还荒了三百亩地。黄壁庄公社几个村整天闹得公社崩说工作,饭吃不了,觉睡不了。公社书记从县城往北去腿就发软。所以,几年来各级狠抓了批派想,批无政府主义,加强团结,加强联合。并派出工作队到村帮助建立和整顿党支部。接着调整安排一批县社领导骨干,特别是白光英、杜英杰、贡林庭等同志。到今年初,全县局势基本稳定。同时,以政代党,以军代政的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结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经过上级党委批准,经过充分的酝酿准备,中共获鹿县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于今天胜利召开了。这次会议是“文革”以来第一次开的团结安定的会。到会代表情绪高涨,一致要求改变全县生产条件,改变“来八成”后进面貌。根据这些要求,县委确定了今后的指导思想是:“端正思想路线,加强团结,消除派性,振兴获鹿的经济”。这个指导思想得到了与会代表一致赞同。会议还确定了本届新当选的县委委员,带领县、社领导干部到“引岗渠”参加劳动以鼓舞全县人民的志气。


一九七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农历四月五日 星期四 晴
清晨,“引岗”各地指战员,高举红旗,面带喜悦,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汇集到了温塘河工地。在平山城到温塘河的石岗路上,大车小辆排成了一条长龙。阵容之大,景象壮观前所未有。
今天这样热闹既不是赶集也不是逛庙会,而是“引岗渠”首次庆功大会的召开,也是“引岗”会战的一次大检阅。“引岗渠”修建一年多来,有些落后的人在吹冷风,有些好同志担心修不成,领导当中也有人担心修不好便是劳民伤财的后顾之忧。工程进展到今天温塘河二百四十八米长的渡槽竣工了。三项工程受战告捷,旗开得胜。消息传开振奋了全体“引岗”战士,也振奋了全县人民。一块石头落下地,事实雄辩的说明,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只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只要把群众动员起来,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会议开得士气大振,大会沉浸在欢乐胜利之中。
大会上我和侯淑芳同志代表县委、县武装部总结了前阶段的经验,指出了今后的任务。平山、元氏县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地区领导王汉三,驻获陆、海、空代表王定国等同志也在会上讲了话。这次会议吹响了“引岗渠”全线大会战的进军号。

五月九日 农历四月十五日 星期日 阴
今天满载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指战员的卡车,一辆又一辆的开到了王常峪隧洞工地。大炮林立,真枪实弹,这里摆开了象是一场大战的场面。当地群众好奇地跑道这里围观。过往行人也驻足观望。原来是驻获部队(八O师)二百余名指战员,来到工地支援开挖隧洞工程了。消息传开群众无读感慨的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出现解放军”。的确是这样,八O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自六九年驻获以来,总是和全县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抗旱时帮助打井,夏播秋种帮助耕田插秧,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在修建“引岗渠”的艰难时刻,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开赴工程最大最艰巨的王常峪工地,大大加快了隧洞的掘进。群众为了使军民友谊长存,使解放军的功勋永载史册,故把王常峪隧洞改名为“军民团结隧洞”。
获鹿是个军事战略要地,历代驻有重兵把守。解放后驻有陆、空部队和海军的仓库,号称驻获海陆空三军。海、空同样支援了获鹿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同样结下了深厚之情。空十三军军长楚福田亲自带领干部战士到“引岗”工地参加劳动,北京军区“五七”干校校长王定国也多次亲临工地视察指导。特别是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肖锋同志,他是江西人,长征到达陕北后,奉命来到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任五团政委转战在平山获鹿、井陉等地。他和这里的人民和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进京之后对群众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一直十分关心。当听到获鹿、平山、元氏人民修建“引岗渠”消息后,这位年逾古稀的将军,多次风尘仆仆地来工地视察指导,并针对当时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调拨起初,机械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引岗渠”犹如一座军民团结丰碑,刻下了人民解放军爱民的高大形象和鱼水之情。

六月一日 农历五月初九 星期二 晴
长长的王常峪工地上布满了“碉堡”一样的空压机房,机声震耳欲聋。一百多户人家的王常峪村象当年迎接子弟兵一样的迎来一批由一批的客人。“引岗渠”施工总团来了,担负王常峪隧洞施工的分团也来了,一瞬间,人口增加了一倍还多。象这样情况的还有许多村,民工的到来需要食宿,群众就把好房让给民工住,选好地方让民工搭建工棚,把东西借给民工用。发扬了老区的光荣传统。社员民工一家人,团结互助互支持。收秋过夏民工帮助所在群众收割庄稼,还从获鹿带来短缺的机械给群众用,带来化肥给群众施。因此,开渠占了村里的菜园地也毫无怨言。有个村,民工放炮不慎,震坏全村的窗户纸和玻璃,团部派人挨家挨户给修理好,还召开村民和民工联欢会检讨,群众十分满意。当一户社员提出放炮还震坏了他家一口锅时,社员当面批评了他,说:“他家锅早就裂了并不是放炮震坏的不能赔他”。
为了活跃“引岗”民工的文化生活,施工团组织了一个工地宣传队。深受民工和当地群众欢迎。有一次到村慰问演出时,丢掉了一个村庄,这个村赌气的找到施工团,要求民工把放炮散落在地上的石渣给拣出来,经了解他们的目的是想让宣传队到村给演出因此,派宣传队去给该村进行演出并表歉意。群众高兴的再也不提拣石渣的事了。象这样相互支援团结治水的动人事迹在“引岗”工地随处可见。“引岗渠”犹如一条纽带,把平、获、元三县人民的情意紧紧连在一起了。

九月十日 农历七月二十一日 星期五 阴
王常峪隧洞全长二千七百米,宽五点二米,高五点三米,它是“引岗渠”最复杂的工程,也是最艰险的工程,这项主要工程段交由全县最大的铜冶公社担负,并派公社书记白光英和有铁汉子之称的县直干部史永计二位同志坐镇指挥。这个分团进入工地以来个个战士能征善战,渡沥水抢塌方战果辉煌。
今天 王常峪工地却不同往日,人们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老天也象有知,将下了蒙蒙细雨,流下了悲泪。团长史永计同志,今天下午二时在“老虎口”抢险中光荣牺牲了。
军民团结隧洞一号井,底深六十迷,为“片麻岩”石质。不见风铁疙瘩,见了风豆腐渣。随着水流不断出现塌方。落下的石块小似冰雹,大如一间房。洞内脚下急流成溪,冰冷刺骨,烟雾弥漫,气味呛人。在千瓦聚光灯下,人看不清,话听不真。每前进异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和风险,人称“老虎口”。为了抢过这一难关,团里组成了十二人的抢险突击队,排险英雄李大会主动担任了队长,在洞内已连续战斗八个小时,史永计同志抢上去接替了李大会。在他将要完成任务的时刻,“轰隆”一声巨响又塌方了,他被掉下的一快石头挤住了。他光荣牺牲了。不辛的消息传来,县委立即派人到工地处理丧事并决定在全县开展向模范共产党员史永计同志学习的活动。一个英雄倒下去了,要千百个英雄冲上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个以史永计为榜样,学英雄、做英雄做好各项工作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