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二年二月一日 农历腊月十七日 星期二 晴
当人们杀猪宰羊,正在送别猪年迎来鼠年的时刻,一支铁姑娘女子民兵连,还紧张战斗在岗南水库大坝前的红光隧洞。她们是获鹿县修建“引岗渠”妇女中的一部分。她们来自县城的城关公社,这里人多地少,男劳力外出的多,家里耕田种地她们是一把好手。七O年来到了“引岗”工地,担负了红光隧洞的开挖。这个隧洞全长三百八十九米。是渠首的第一隧洞。她们来到工地后同男同志一样打眼放炮,拉车出料。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待隧洞将打通时候,突然遇上了流沙塌起方来,姑娘们拉了塌,塌了由拉,整整三个月寸步未进。眼看把一座高山塌陷成了万丈深坑。今天的县委常委会就在现场召开,就地听取了汇报,当场研究了措施,终于解决了塌方问题。在工地上还见到了一位年逾花甲的老红军—吴占洲。他从小给地主扛长活,吃尽人间苦,受尽折磨,从四川老家讨饭到了甘肃。一九三六年参加红军在战争年代英勇杀敌,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三次。一九五八年因病退职,带着全家来到了 获鹿县安家落户。现在,他怀着豪情壮志,重上战场来到了“引岗渠”工地当上了带班人。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在战塌方中被砸断过两根肋骨。这些为革命献身,为获鹿人民而创大业的何只吴占洲一人,正是这些英雄模范带动了全体“引岗”战士,架起了着“引岗渠”的脊梁。与会常委们深有体会的说:今天既尝到深入实际的好处,又受到英模的鼓舞,还是迈开双脚到实际中去好。
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农历四月十五日 星期六 晴
经过两年零六个月的紧张施工,军民团结隧洞已告竣工。“引岗渠”施工总团和全县上下都在忙着召开第二次庆功大会。然而,“引岗渠”在省里还没有挂上号。为了疏通省里的关系,争取省领导的支持,去年“八一”慰问 解放军时,乘机由县委副书记侯淑芳同志向马力、王常柏同志作了汇报。县委研究就以她的名义向省委写了一封关于修建“引岗渠”情况的汇报。昨日接到地区通知,省、地领导同志马力、王金山、袁捷、丁 廷馨、王常柏等同志今天来获鹿视察“引岗渠”。沉默了几年,这次的到来,我们有些摸不着底,只好听天由命吧。省、地领导同志到县后,听了简短的汇报、就驱车到重点工地视察。常柏同志好象有意把我安排在马力同志的车上,以便边走边汇报。一路上他只听很少表态。第一个点是驱车通过了在险峰隧洞。第二个点是沿渠线而上到了冶河工地。
冶河是综合性枢纽工程。它从南(冶河)西(岗南水库)两源引水,高低两线下输。高线为群英渡槽,大孔四十八,小孔一百四十七,宽六米,高二十六米三,长一千一百米。象一条彩虹横跨在光禄、——两山之间。低线河底双排六百二十米长,直径一米八的倒虹吸横穿而过,象双龙吐珠。西头还有四组水轮泵站抽水上山。当时虽没有全部完工,但它那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雄姿已经展现出来。
中午到了平山县(岗南当时为县政府所在地)用餐时,马力同志打破了一个上午的沉默开始说话。指着省农办的一位领导同志说:“这次可该通了吧”? 其实,这位农办的领导人,不全了解平、获、元三县沿太行山石灰岩地带很难打出井的情况,他一直主张打井。
下午,看过建成的温塘河渡槽后,乘车用了十五分钟通过了刚刚建成的王常峪隧洞。马力同志当着地、县、社领导同志说:“你们搞得很不错,干劲很大,反映了你们盼水心情,表现了你们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引岗’工程木已成舟,声米做成了熟饭既成事实,要继续干下去”。大家听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两年多的劳动成果终于被省里承认了。“”引岗渠名正言顺了。据说马力同志回省后又一次讲到“引岗渠”时说:“我们省里主管单位是三步曲,反对、默认、承认”。并批示省计委拨款支持。从此,“引岗渠”的名声大振,事迹也就传开了。
六月十日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来到冶河总团,是来看望他们搬家后的情况,随着施工重点的转移,“引岗渠”施工总团由王常峪隧洞工地迁来冶河工地(七亩村),该团是一九六九年 十一月组建起来的。班子坚强有力,是县得力参谋部。几任领导都发挥了很好作用,特别是杜英杰、徐静、陈景元、贡承顺等同志。杜英杰同志在王常峪隧洞施工中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把渠址的开挖从沟内移到了山梁。减少了施工中沥水过多的困难。徐静、陈景元二位同志担任政委和团长期间,尽职尽责认真负责。在冶河枢纽施工中,每孔渡槽拱券要用上万块石头,合拢时必须吊装在架顶上,在十几米高的架顶上,还要有一百二十个人操作,重量是很大的。因当时木材的缺乏,大部分是乡村支援来的松软的北京杨或大观杨,人和物料重重地压在架顶上,工作起来十分危险,随时有造成架毁人亡险情。因此在合拢之前,施工人员象激战一样,顾不得吃饭休息,顾不上说话,只有工具操作声在响。直到合拢后才松下一口气来。团长、政委分别在架上架下坐镇指挥,直到任务完成,民工走开他们才肯离去。
施工团里还有一批富有创造精神工程技术人员。冶河修建的群英渡槽,原设计为倒虹吸,在施工前他们发现这个方案最大缺陷是既降低了水位又需要上万吨优质刚才和水泥。有可能因材料的短缺而延误工期。经过精确的对比核算,他们大胆提出石拱渡槽。按着新方案就地取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了石井、黄岩、西焦三个山头,硬是用一块块方石垒成了七层楼高的渡槽。
七月三日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 星期一 晴
“引岗渠”的修建是平、获、元三县水利史的一次大会战,也是三县人民团结的结晶,领导同志合作的典范。获鹿受益较大,主动承担了全部工程的四百多项建筑物和部分明渠的开挖。元氏次之,承担了获、元大部分明渠开挖。平山受益较小,他们承担部分明渠开挖任务。平山另一个的贡献是占用了他们上千亩土地,还担负了上万民工的食宿任务。平山县的领导和人民特别是施工团的同志发扬了高尚的老区风格。获、元两县人民深受感动,永世不会忘记。
修建“引岗渠”当中,我们三县团结一致,有了问题就到一起商量,有了困难主动承担。平山县委书记张铄同志年岁较大,但他步行工地检查指导。元氏县委书记周欣同志深入工地检查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工程令其返工重修。
今天我同赵玉洲、候淑芳及其施工团的同志,专程到元氏、平山两县施工团去慰问学习。当我们看到两县高昂的士气和团结治水的精神,深深感到团结的珍贵,团结的力量,愿三县修建的“引岗渠”水长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