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 鹿 县
1、负责五大咽喉工程,即:位于平山县的霍北庄(红光)隧洞、温塘河(跃进)渡槽、王常峪(军民团结)隧洞、冶河(群英)大渡槽及双管倒虹吸和自范西冶村至冶河枢纽2公里深明渠开挖、冶河泄水闸及苇地沟封城南三大填方的加固浆砌与明渠加固工程。
2、平山县境内从冶河渡槽至南石桥段的全部明渠开挖。
3、从南石桥到获鹿县城北靶场33公里的土、石明渠挖掘及石浪涧沟(东方红)渡槽、南鲍庄(光明)隧洞、九里山(在险峰)隧洞及所有填方、桥梁、闸涵等所有工程。
4、获鹿县城北靶场至底下园段所有建筑物的施工。
以上四项工程量为302万米3,投工961万个,占引岗渠全部工程用工量的70﹪。
平 山 县
承担从渠首至冶河渡槽以西与获鹿县施工段接头处
-
平山、获鹿、元氏三县领导达成合作修建引岗渠协议后,进而研究工作任务分配。根据各县所在的地理位置、受益状况及区域性劳动技术特长合理分工,互谅互帮互让,团结协作,共同为修建引岗渠贡献力量。
-
吴占洲,男,原籍四川省,老红军战士,1958年病退转到获鹿县获鹿镇七街。1971冬,主动要求到引岗渠工地当一名普通民工,是“红光隧洞”工地上年龄最大的一员。在劳动中,吴占洲不顾自己年龄大及战争年代落下的病残,同年轻人一比一的拼命干。他处处留心工程进度,积极改进施工方法,在看到爆破当中60厘米的炮眼,只炸30厘米深度,费时费力,事倍功半,他心中焦急,经反复试验,创造了“打斜眼“方法,爆破深度可达90厘米。施工团党委在红光洞召开现场会,推广吴占洲经验。
吴占洲带领民工排险情战塌方,处处为民工做表率,1972年3月15日在排险中,被一块石头砸中,顿时剧烈疼痛,额头渗出汗珠
-
史永计(1935—1971),男,石家庄市赵陵铺村人。1951年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毕业,那时,赵陵铺归获鹿县管辖,他参加工作到了县公安局。1970年参加引岗渠建设,任王常峪分团副团长。
史永计所在工地施工条件差,危险大,而王常峪隧洞的5号井又是这个工地条件最差的一个。这里井深石碎,四壁水柱喷射,喷在脸上双眼难睁,脚下淌着沥水,劳动强度相对加大许多。史副团长就选在这里“蹲点”,与民工们一同劳动,研究改进施工方法。在他的带领下,曾创造半日掘进11.2米的全线最高纪录。由于他吃苦耐劳,与民工同甘共苦,遇到危险抢着上,被民工们誉为“铁汉子团长”。
史永计患有肾结石症,本身不能参加强度大的体力劳动,
-
张文庆,男,获鹿县秦庄乡前东毗村人。获鹿县水电局技术人员,1946年开始从事水利工作,先后参加过计三渠、源泉渠、绵右渠等大小500多项水利工程勘测设计,绘制过数以千计的水利建设图纸。1969年参加引岗渠的勘测设计。
原设想引岗渠横跨冶河要铺设两趟倒虹吸。但这样水头水位降低太多,只能补给源泉渠,下游不能进入元氏县八一水库。为了不降低水位,跨越冶河需建一大型渡槽,但钢材、水泥都不能满足需要。施工团决定“以石代钢”建造空腹式石拱渡槽,明确由张文庆负责。张文庆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从事多年水利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接受任务后,立即投入了设计工作,夜以继日地查资料,绘图纸,搞出若干方案,尔后对比、筛选、计算。初步设计完成后,请同工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审查,
-
“引岗工地是一座大学校,是一座炼钢炉”。这是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对引岗渠施工的评价。在引岗渠工地上,干部群众精诚团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施工队伍中很多人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也有的人为了抢进度和保护他人而致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干部默默奉献,不参加评模,在当时的情况下,评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天我们把在修建引岗渠时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领导、知名人士、主要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先进楷模和牺牲的同志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
张屏东 缑增福 赵玉洲 侯淑芳 杜英杰 杜中华 张文会 高绍书 徐静 陈景元 董禄云 李万才 贡承顺 肖锋
(详细材料陆续输入,平山、元氏暂缺)
-
“愚公”创新业 银河绕太行
——记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
修建引岗渠的事迹
“愚公”创新业 银河绕太行
——记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事迹
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的革命英雄气概,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修成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干渠北起岗南水库,横跨平山、获鹿、元氏三个县,绵延二百华里,南入元氏八一水库,沿途穿过二十多座山头,跨越五十多条沟河,可灌溉45万亩土地。渠修通了,万名引岗战干,个个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几年来引岗渠战斗的滚滚波涛,在他们胸中汹涌翻腾……
(一)
1969年初,获鹿县人民,决心以大寨为榜样,重新安排获鹿河山,提出了修建引岗渠的计划。这一计,立即得到平
-
——记获鹿、平山、元氏县民兵
参加兴建大型灌溉渠的事迹
(略)
本文原载1975年《华北民兵》第6期
-
引 岗 战 歌
——记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自力更生兴建
大型引水灌渠的事迹
国庆前夕,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太行山东麓的引岗渠。只见从岗南水库引出的清澈的渠水,顺着宽敞的渠道蜿蜒曲折绕山间,穿过地下几千米长的条条隧洞,越过凌空飞架的座座渡槽,喷珠扬波,奔渲直下,气势十分壮观。
引岗渠是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奋战五年建成的一项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它北起平山县岗南水库,纵贯获鹿县,南到元氏县“八一”水库,绵延二百余里,可灌溉四十四万亩土地。
破“天命”,走大寨路
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区、丘陵占一半以上,水源奇缺,十年九旱。解放以后,三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渠打井,水利事业有一定发展。但是由于水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