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七〇年九月二日 农历八月初二 星期三 晴
一年来“引岗”民工陆续增加到了一万多人,号称万人大军战“引岗”。驻军八O师的刘师长曾跟我开玩笑时说:你比我指挥的人马还多。兵马已到粮食保证。工地施工实行的是按村、乡分任务责任制。后方家中要有千人队伍,往工地运粮、送菜,运送物资。同时,还要种好家中所有的土地。虽然劳力很紧张,但不论前方、后方,人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老天爷好象有意考验获鹿人民,这一年春夏无雨,秋季也遇到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夏季小麦减产,秋季减产也成定局。修建了一年的“引岗”在省主管部门尚未挂上号,仍然修的是名不正,言不顺。有的领导同志还把农业因灾减产归咎于修“引岗渠”,批评了获鹿县。一时县领导层中产生了泄气,群众中也出现了悲观厌战情绪。在这个关键时刻,县里党的核心小组
-
一九六九年八月二日 农历七月二十日 星期日 晴
夏末的骄阳仍然似火一样的灼烤着大地,热得汗流浃背,真尝到“热获鹿”的滋味了。这里地处太行山的东边,依山不靠水,西部的莲花山把全县围成了一个椅子圈。阳光射在裸露的山岩上,放散出来的热流久久不能散失,加之干旱缺水,形成了冬暖夏热的气候,久而久之“热获鹿”的名字就传开了。我们新来的几位同志满怀着火一样的热情,顶着骄阳,从南到北,由从西到东,到群众中去作调查,走到韩庄、上宅,他们说:“要吃糠到韩庄,要吃菜去上宅”。总之反映了一个“穷”,穷就穷在缺水的“旱”字上。缺水成了这县的主要矛盾。怎么解决“水”?打井!获鹿地处石灰岩层,地下水奇缺,全行不通;
-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农历十月十七日 星期日 晴
几万“引岗”战士经过了四年酷暑寒冬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上接平山岗南水库,下连元氏“八一”水库,绵延二百华里的“引岗渠”。这条渠引水二十二个流量,越过二十个山头,跨过五十多条河沟穿过七条隧洞和十二座渡槽,灌溉五十六万亩土地。现在平、获两县已经开始受益。作为“引岗渠”的配套工程,获鹿县还平整了十八万亩岗坡次地。打井三千二百眼,沿渠线修上了塘坝、小水库,把“引岗渠”变成了旱能灌,涝能蓄,长藤结瓜的网壮工程。去今两年单产总产都有了增长。县委已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号召,决心明年跨过长江(亩产达到八百斤以上)。
今天,在冶河工地省委领导刘子厚、郑三生、马辉和地委领导王常柏、徐建中亲临视察,领导们看后均表示满意,认为“
-
原《冶河灌区志》大事记起始时间为1969年4月。我想,这么大的工程,不可能说干就干。即进行了考究,通过访问,追述到了1958年。为了方便读者查找,设了10个题目,每个阶段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是绝对的,有交叉和延伸,只是体现一下那个阶段的特点。
-
五、地区的领导亲眼看到群众的积极性,他们心中有底了,在黑水坪会议上思想达到空前的统一.
1970年12月中旬,地革委组织机关拉练,途经大河、石井、栈道、到井陉。在井陉县黑水坪召开各县革委会主任会议。缑增福和资料员朱振海参加了这次会议,行前几位领导碰了一下头,大家说这回干脆把修建引岗渠的事,作为重点一五一十向地革委领导汇报。这次会议地革委副主任张屏东同志主持,许多领导都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县革委主任们有汇报抓战备的,有汇报抓斗批改的,有汇报清理阶级队伍的,也有汇报抓革命、促生产的。缑增福同志专题汇报了获鹿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砸锅卖铁”战“引岗”的决心和工程进度,以及革委会一班人身先士卒,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法。与会的同志们听着缑增福的发言与众不同,
-
四、困难面前,众志成城——波澜壮阔的冶河工地
1970年冬天乃至第二年春天是冶河工地最困难的时候,但是,由于县里九月会议后,县革委领导带头,全县干部带头,全县人民大战引岗的劲头空前高涨。十冬腊月,寒风凛冽,民工们踏着刺骨的冰水,在地槽里挖取泥沙卵石。水灌满了胶鞋,渗透了雨裤,腿脚冻得发紫,手上崩满了条条血口。但是,广大民工不叫苦,不喊疼,一边掏水,一边挖泥,一刻不停地干着。后来越往下挖,地下水涨的越猛。消息传到公社,高庄革委会主任武树林立即召开大队革委会主任会议,筹集水泵、电机送到工地。山尹村公社革委会主任高步丰亲自带领大队革委会主任把所需物资送到冶河工地,对民工问寒问暖。要知道那时电机是非常难买的
-
干渠沿线有13万亩丘陵旱地及原以冶河为水源的诸条渠道控浇43万亩土地。由于冶河属自然河道无蓄水调节工程,枯水季节水量不足,仅能保浇20余万亩土地。元氏县潴龙河上游的八一水库设计蓄水量为5500万米3。,自修建起至引岗渠设计规划止,10余年中,除1963年发生大洪水蓄水较多外,一般年份水量仅有500多万立方米。受其控制灌溉面积10万亩,因水源不足,有3.3万亩土地不能浇灌。
引岗渠建成后,即可补充冶河下游原有灌区水之不足,又可灌溉干渠沿线的丘陵旱地。非灌溉季节则可通过南跃渠上段将冶河河水输入元氏县八一水库和获鹿县韩家园水库。平时岗南水库也可根据需要向八一水库输水,灌溉季节保浇八一灌区10万亩农田。
岗南水库是引岗渠之源,其库容量大,进库自然水源丰富。预留的灌溉支洞洞底出口海拔高程168.7米,引水
-
1969年4月8日,石家庄地区革命委员会水利部门组织平山、获鹿、元氏三县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并聘请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工作者,组成30人的勘测设计队伍,对引岗渠和导线进行勘测。
勘测队负责人为石家庄地区水利局魏长远和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杨旺锁。队员有地区水利局的朱方聚、李存礼,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加灵、李树勤、胡景荣、郭康、吴金祥、邓增辰、孙洪勋、穆中义、朱宜清、谢源泉,平山县的刘志庭、王小申、周志东,获鹿县的张文庆、陈炜、李织勤、宋正华、孙红印、冯炳全、张维臣、任富岐,元氏县的王世英、陈志新、韩福林、褚录昌、谭喜凤。
勘测队驻获鹿县城,距工作地点少则四五公里,多则几十公里,队内没有机动交通工具,勘线测量均需徒步进行,测量仪器都是背负肩扛。队员们为尽快完成任务,早出晚归,不休节假日,
-
1969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获鹿县革命委员会(临时权力机构),为发展生产,改变获鹿县的面貌,决心排除干旱的威胁,革委会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上治水经验:1958年韩凤鸣在北薛庄搞引水下山曾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1968年前后,山后张庄为改变封闭状态,凿透了虎头垴、打开了一条近千米的人行遂洞,为该村群众走出“山门”提供了方便,把原来通往县城的路程缩短一半以上。典型经验和人民群众的干劲,使县革委会一班人增强了信心,改变获鹿县的干旱面貌,甩掉“老八成”的帽子是众望所归。县革委领导充分发动群众,请各方面专家帮助制定方案,经过论证,确定把岗南水库的水引到获鹿。
岗南水库是河北省大型水库之一,始建于1958年
-
第一编 引岗渠修建
引岗渠是冶河灌区和主干工程,它的建成弥补了以冶河为水源之诸渠水量不足,构成该地区互相补济的灌溉体系。
第一章 基础工作
20世纪的60年代,太行山东麓的获鹿县连续发生旱象,原有的水利设施水源锐减。为了战胜干旱,人们设想从岗南水库引水,以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用岗南水库之水,灌溉获鹿县干旱的土地,要到境外开渠,山高路远,工程浩大,一个县单独“作战”困难过多。获鹿县革命委员会经过反复讨论,决定联合上游、下游有关县份,共同修建引岗渠。方案形成,便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