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岗渠干渠全长102公里,跨越50多个山头和50多条沟河,干渠隧洞、渡槽、枢纽主要有:
红光隧洞
“红光隧洞”位于岗南水库大坝右下侧。引岗渠水从水库泄洪支洞引出后,经300多米长的砌石明渠进入隧洞,洞长389米,高5米,宽4.9米,过水流量22米3/秒。
承担隧洞施工任务的是获鹿县城关公社的400多名民工,自1970年初动工,1971年按原计划凿通。该洞开凿之初见水少,无塌方、故无衬砌,通后不久请各方人士参观,离休军干张建荣看后指出洞中岩石不耐风化,必须衬砌。不久便发生严重塌方,塌方区80米长,在16米的地段,塌方量达4万多立方米,形成了高41米,口径为1600多平方米的“通天洞”,只得返工重建。清除
-
引岗渠修建之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命委员会及施工团(部)的领导,大部分是受过冲击“站出来”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这些干部大多数思想政治觉悟较高,有工作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引岗工程中,各施工团(部)都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各施工单位党的组织健全,总团(指挥部)有党委或党组,分团有政委、营连有教导员、指导员。
由农民组成的施工队伍,“恋家”情绪严重,特别到县境外施工更不习惯。不少民工经常以种种借口请假回家,其实是“结了婚的想妻子,未婚青年想爹娘”。请假回家团聚团聚,顺便做些好饭,改善一下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施工团领导积极组织业余文化活动,开展各种比赛。当时,社会性上只有几个“样板戏”群众文艺活
-
根据施工任务大小,获鹿、元氏、平山三县先后成立了施工领导机构,组织了施工队伍。
1969年10月,获鹿县革命委员在全县22个公社中,抽调民工2800名,进入引岗渠施工现场,作前期准备工作。首批民工由县生产指挥部负责安排。同年11月,引岗渠获鹿县施工总团成立。总团团部驻平山县北西庄。年底,元氏县成立了引岗渠工程指挥部;1970年10月,平山县引岗济冶灌区指挥部组成。是年,引岗工程各段施工全线展开。
获鹿县施工团的重点工程大部分在平山县境内。隧洞、渡槽同进开工,至1970年初,已达近万名民工。是年5月获鹿县革委会决定,成立王常峪分团、温塘河分团、冶河分团。分团名称以工地名称或团部驻地命名。
获鹿、元氏、平山三县民工队伍均以民兵军事建制形式,各县设施工总团或指挥部。总团、指挥部以下设分团
-
引岗渠从1969年勘测设计1970年动工,到1978年通水,还有诸多尾工,一直到1978年才整体完工。在整个工期内,修渠总投资5571.5万,其中省、地两级付648.9万元,投工1939万个折款39.6万元。各县投资投工见下表:
1969年—1978年各县投资投工表
表2—2 单位:万个/工 万元/款
县名 投入资金 投入劳工 合计
用工数 折款
获鹿 1165.6 1363.6 2727.2 3892.8
平山 216.5 252.1 506.5 723
元氏 302.9 323.3 672.3 975.2
合计 1665 1939 3906 5571.5
整个工程所需物资种类繁多,数量很大。钢材、木材、水泥、石料均由各县自备。施工工具大多由民工自带。限于当时生产水平,工程所需物资数量已超过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各自的储存和运输能力。各施工单位
-
获 鹿 县
1、负责五大咽喉工程,即:位于平山县的霍北庄(红光)隧洞、温塘河(跃进)渡槽、王常峪(军民团结)隧洞、冶河(群英)大渡槽及双管倒虹吸和自范西冶村至冶河枢纽2公里深明渠开挖、冶河泄水闸及苇地沟封城南三大填方的加固浆砌与明渠加固工程。
2、平山县境内从冶河渡槽至南石桥段的全部明渠开挖。
3、从南石桥到获鹿县城北靶场33公里的土、石明渠挖掘及石浪涧沟(东方红)渡槽、南鲍庄(光明)隧洞、九里山(在险峰)隧洞及所有填方、桥梁、闸涵等所有工程。
4、获鹿县城北靶场至底下园段所有建筑物的施工。
以上四项工程量为302万米3,投工961万个,占引岗渠全部工程用工量的70﹪。
平 山 县
承担从渠首至冶河渡槽以西与获鹿县施工段接头处
-
平山、获鹿、元氏三县领导达成合作修建引岗渠协议后,进而研究工作任务分配。根据各县所在的地理位置、受益状况及区域性劳动技术特长合理分工,互谅互帮互让,团结协作,共同为修建引岗渠贡献力量。
-
吴占洲,男,原籍四川省,老红军战士,1958年病退转到获鹿县获鹿镇七街。1971冬,主动要求到引岗渠工地当一名普通民工,是“红光隧洞”工地上年龄最大的一员。在劳动中,吴占洲不顾自己年龄大及战争年代落下的病残,同年轻人一比一的拼命干。他处处留心工程进度,积极改进施工方法,在看到爆破当中60厘米的炮眼,只炸30厘米深度,费时费力,事倍功半,他心中焦急,经反复试验,创造了“打斜眼“方法,爆破深度可达90厘米。施工团党委在红光洞召开现场会,推广吴占洲经验。
吴占洲带领民工排险情战塌方,处处为民工做表率,1972年3月15日在排险中,被一块石头砸中,顿时剧烈疼痛,额头渗出汗珠
-
史永计(1935—1971),男,石家庄市赵陵铺村人。1951年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毕业,那时,赵陵铺归获鹿县管辖,他参加工作到了县公安局。1970年参加引岗渠建设,任王常峪分团副团长。
史永计所在工地施工条件差,危险大,而王常峪隧洞的5号井又是这个工地条件最差的一个。这里井深石碎,四壁水柱喷射,喷在脸上双眼难睁,脚下淌着沥水,劳动强度相对加大许多。史副团长就选在这里“蹲点”,与民工们一同劳动,研究改进施工方法。在他的带领下,曾创造半日掘进11.2米的全线最高纪录。由于他吃苦耐劳,与民工同甘共苦,遇到危险抢着上,被民工们誉为“铁汉子团长”。
史永计患有肾结石症,本身不能参加强度大的体力劳动,
-
张文庆,男,获鹿县秦庄乡前东毗村人。获鹿县水电局技术人员,1946年开始从事水利工作,先后参加过计三渠、源泉渠、绵右渠等大小500多项水利工程勘测设计,绘制过数以千计的水利建设图纸。1969年参加引岗渠的勘测设计。
原设想引岗渠横跨冶河要铺设两趟倒虹吸。但这样水头水位降低太多,只能补给源泉渠,下游不能进入元氏县八一水库。为了不降低水位,跨越冶河需建一大型渡槽,但钢材、水泥都不能满足需要。施工团决定“以石代钢”建造空腹式石拱渡槽,明确由张文庆负责。张文庆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从事多年水利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接受任务后,立即投入了设计工作,夜以继日地查资料,绘图纸,搞出若干方案,尔后对比、筛选、计算。初步设计完成后,请同工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审查,
-
“引岗工地是一座大学校,是一座炼钢炉”。这是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对引岗渠施工的评价。在引岗渠工地上,干部群众精诚团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施工队伍中很多人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也有的人为了抢进度和保护他人而致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干部默默奉献,不参加评模,在当时的情况下,评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天我们把在修建引岗渠时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领导、知名人士、主要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先进楷模和牺牲的同志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