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从矛盾的激化,看获鹿县委的抉择
1970年,是获鹿县最艰难的日子,真是穷汉子赶上闰月年,本来引岗渠施工中的各种困难就够县革委一斑人伤脑筋了,省有关部门对引岗渠不点头,地区有的领导也动摇了,“黑渠”之说的压力越来越大。老天爷也好象有意考验获鹿人民,这一年是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年,春夏无雨,秋季干旱,夏季小麦已经减产,秋季减产也成定局。
那年的九月,地区革委会召开由各县副职参加的工作会议,获鹿县革委副主任侯淑芳参加了这次会议。有一位领导批评获鹿,“你们获鹿都让人们去修“引岗”,不注重当前生产,造成了小麦减产,秋季年景也不强,你们应当深刻反思”。随即又说:“获鹿县的侯淑芳你说说,是不是这么回事”。侯淑芳同
-
三、抗争的实际行动——机关干部带头拉车运水泥
1970年隆冬,温塘河渡槽正在紧张施工的时候,水泥不足了。消息传到县里,领导们坐不住了,他们坚定地说,决不能让前方停工待料。当时,全地区只有劳改队水泥厂和石家庄市水泥厂。全县只有三台汽车,交通局两辆4吨卡车,工业局一辆2吨半的货车。总团只有八台12马力拖拉机,负责四大工地的设备材料,显然是不行的,只有打人民战争了。
1970年12月12日拂晓,冷风飕飕,一行小拉车满载水泥,也是全县人民支援“引岗”的一片热心,从获鹿出发,驶向平山温塘河渡槽工地,小拉车行驶在高低不平的获平公路上,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这就是获鹿县革委领导缑增福及施工团的领导杜英杰、张德恩等同志,向温塘河渡槽工地运送水泥
-
物资上的困难可以发动群众想办法;技术上的困难可以请人求教;施工中隧洞沥水、塌方,渡槽上重物的提升可以群策群力,可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上边思想上的分歧,下边是无法解决的。分歧的出现决定着引岗渠的命运,他们默默地承受着“黑渠”之说的熬煎,这才是最艰难的。
一、分歧的出现
石家庄地区革委会将三县人民协同作战,修建引岗渠的事情汇报到省里,意想不到的问题出来了。省农办主任丁廷馨同志不支持这项工程,理由是修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扩大石津渠,都是为了东部县份的防涝和灌溉。获鹿、元氏是富水区,应当用打井的办法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修建引岗渠是夺下游的水,是效益搬家,所以不支持此事。丁廷馨同志是个老党员,老干部,他意志坚定,工作认真负责
-
本网站讯,11月11日上午,鹿泉市书画界精英云集石家庄市冶河(引岗)灌区管理处挥毫泼墨大显神手,盛赞引岗渠和引岗精神,他们的优秀作品将于近日在本网站书画墨宝版块发表。参加本次笔会的人员有曹克强、牛向昆、葛荣鑫、宋世清、邵瑞铭、李洪波、杨文志、杜宇、敦璜、于军伟、崔志军和楹联泰斗高凤瑞等(排名不分先后)。
-
——记引岗工程副团长贡承顺同志
纪念碑前,
同老团长站在一起,
他双手把挽联挂在碑前:
引岗英烈永垂不朽,
鹿泉老干部携子女敬挽。
孩子们手捧白花放在碑墓。
那洁白的小花辉映着他银白的双鬓,
朝阳下闪烁着他饱含热泪的双眼,
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
只觉得他巨大的身躯在瑟瑟打颤。
面包车上,
同老团长坐在一起,
春风舞动着垂柳,
花馨亲吻着脸面;
小鸟拌跟着私语;
麦海簇拥着三代人向引岗渡槽出发。
在老团长的身后坐着一对双胞胎姐妹,
她俩面含羞涩,低着头用眼神说话。
她们是孤儿,靠妈妈打杂工苦度生涯。
老团长抚摸着她俩的头,
要她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长大。
啊,这时我才明白:
老干部携子女敬挽的含意,
是老团长长期帮扶的孪生
-
我是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的,1956年起即开始从事水利事业。踏遍了鹿泉市的山山水水,修渠、打井、建库等工程。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意识到兴修水利是改变贫困面貌,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主要途径,是促进鹿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1969年秋冬开工兴建的引岗渠工程,是鹿泉市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举动。从工程的筹建、施工至止竣工受益我有幸参与了全过程。在纪念引岗渠通水三十周年之际,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回想起当年中共获鹿县委正确的领导与精心的指挥,回想起与我一起共同战斗的同志们,回想起那艰难困苦的施工场景。今提笔写了几段不成文的纪实回忆与感想。
三月二十五日,对于鹿泉人民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1974年的这一天,鹿泉人民奋发图强、改造山河、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引岗渠终于通水受益了。
中老年人都记得,引岗渠是20世纪60
-
在我接到通知,让我参加2004年3月25日召开的引岗渠通水30周年座谈会时,我的心情非常高兴。特别是又组织到冶河群英渡槽参观,感到更加高兴。因为我在群英渡槽工地度过了7个年头,我离开冶河已有28年了,万万没有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还能到我工作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嘿!真美。
当我在汽车上远远地看到群英渡槽时,就想起了当年鹿泉人民奋战冶河渡槽的情景了。那时的条件各方面都很差,尤其是从六、七里远的山上用落后的小拖拉机、马车、毛驴车把一块一块的大石头运到工地上。在垒砌时没有现代化的吊车,而是用土造的卷扬机往上提送大块的石料。鹿泉人民用双手把一块一块的大石头砌起来,跨越冶河两岸的渡槽长达二华里多,那么高大的冶河渡槽,硬是建成了。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坚
-
清明节瞻引岗渠纪念碑
七律
引岗绵延绕山村,丰碑高耸入青云。
岁月依稀追往事,光华明丽思故人。
餐风宿露感日月,争地夺粮泣鬼神。
业绩长存留史册,激励后代少年心。
2004年4月4日
重返引岗渠有感
——鹿泉市老干部局组织当年修建引岗渠部分老干部重回引岗渠考察
引岗竣工三十年,当年英雄已鬓班。
春风吹过昔战场,思潮翻卷响巨澜。
耳旁犹闻开山炮,心头尚记老三篇。
渡槽横跨冶河上,隧洞穿越峻岭间。
涓涓细流迎苗禾,盈盈笑脸别愁烦。
如今“三农”涌热浪,再抒豪情天更宽。
-
今天,我参加了纪念引岗工程通水三十周年座谈会,非常高兴。
有幸与三十多年前战斗在引岗战场上的老首长、老战士见了面,是难得的机会。
三十多年前,群英渡槽拱圈合拢,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又展现在我的眼前,心情非常激动。
三十多年前,县委和各级领导拉着小车,一百多里地往引岗工地送石头,运水泥,大家决战引岗的场面,又在我脑海里闪现,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获鹿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引岗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多年来的工作热情。
2004年3月25日
-
1971年3月,我从获鹿县五七干校借调施工团冶河分团做物资采购工作。
冶河分团当时住在平山县七亩村。其主要任务是修建一座长1170余米,高(距冶河河底)26米多,宽约6米多的共48孔的引水渡槽,工程很大,但施工条件很差。开始全部工作采取手工操作,后来,自己动手制造,向各地求援,才实现机械、半机械化。参加这项工程建设没的,有十几个公社几十个村庄的8000余名民工以及总团和分团的全体工作人员。
工程之大,工序之多,用料之巨,用品之全,真是难以说清。所用之物、瞬息万变、难以预测,何谈计划,只能是随缺随购,临时抱佛脚。尤以当时不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还在于是“抓革命”为突出重点的特殊年代。市场各种物资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