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引岗工程副团长贡承顺同志
纪念碑前,
同老团长站在一起,
他双手把挽联挂在碑前:
引岗英烈永垂不朽,
鹿泉老干部携子女敬挽。
孩子们手捧白花放在碑墓。
那洁白的小花辉映着他银白的双鬓,
朝阳下闪烁着他饱含热泪的双眼,
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
只觉得他巨大的身躯在瑟瑟打颤。
面包车上,
同老团长坐在一起,
春风舞动着垂柳,
花馨亲吻着脸面;
小鸟拌跟着私语;
麦海簇拥着三代人向引岗渡槽出发。
在老团长的身后坐着一对双胞胎姐妹,
她俩面含羞涩,低着头用眼神说话。
她们是孤儿,靠妈妈打杂工苦度生涯。
老团长抚摸着她俩的头,
要她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长大。
啊,这时我才明白:
老干部携子女敬挽的含意,
是老团长长期帮扶的孪生姐妹俩。
她俩依偎在老团长的肩上,
很久,很久,从未说话。
铁桥上,
同老团长走在一起,
他健步捷登,跨上渡槽旁边的铁桥,
我们紧跟快赶也只能尾随其后。
望着二十多米高的槽拱让人悬目,
走着四百多米的铁桥叫人揪心。
可老团长好像换了一个人,
似青年小伙攀高跑下,
如少年儿童抱这抱那。
他口若悬河从六九年规划动工,
讲述到七四年竣工开闸。
他顺着背引岗工程:
七座大渡槽,
七道大隧洞,
数十条直斗渠,
近百个闸门桥涵,
倒着背引岗工程:
元氏、获鹿、平山
功利谁家。
讲不完引岗战天斗地惊心动魄的故事,
述不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佳话。
他似妈妈般抚摸着每一座桥墩,
又像爸爸一样把个个桥拱拍打。
闸眼好似听懂了主人的意愿,
龙口中喷放出银白的水花。
高山、大地也理解了老团长的心意,
编绘出绚丽多彩、壮观的图画。
渡槽下石旁,
同老团长蹲在一起,
他把手伸进凉冷的水里,
任从河水冲刷他的裤、袖、鞋、袜。
他抖动的双腿搅混了河水,
他滚烫的泪水暖热了坑涯。
他双手擦净了巨石上的污垢,
显现出烈士坠河血染的红霞。
他仰望着数十米高的渡槽,
大声呼喊
满祥、洪亮兄弟,我们的好战友,
我们来看望你们来啦!
田野中集聚起一帮帮老战友,
山村里赶出来户户老房东,
他们把老团长抱在中间,
又紧紧地握着老团长的手不撒。
迎着春风,
拌着朝霞,
大家躬身默哀,
渡槽漏水在阳光下如滴滴血泪洒下。
老团长缓慢地站了起来,
把孩子们叫到眼下,
动情地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理不差,
毛主席说的“两个务必”要牢记,
咱引岗精神要辈辈代代传下。
孩子们把红领巾贴放在巨石上,
随着潺潺的流水,
映红了冶河,也染红了朝霞。
分水闸顶,
同老团长站在一起,
登上分水闸心旷神怡,
东望——水从天降如玉带飘舞;
西看——岗南之水似天兵而下;
南视——山青、水绿、鸟语花香、鸡鸭齐鸣;
北瞧——麦浪滚滚把香气飘撒。
老团长飞步登顶,
双手掐腰,
目光炯炯,
似热火朝天战引岗,
万人大军拥眼前,
像推、拉、顶、扛、拖、土洋齐上。
战犹酣的战场又浮现在他的脚下,
他大吼一声:“干”,
向手心吐了口唾沬,
弯腰挽了挽裤管,
大踏步向渡槽走去,
向引岗工地走去,
向反腐倡廉战场走去,
向关心下一代阵地走去。
同老团长站在一起,
夕阳灿烂,
大地生辉,
层林尽染,
江河碧透。
他让我们看到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胸怀,
从不讲自己,只讲无私奉献。
也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哲理,
平凡蕴育着伟大,
伟大来自于平凡。
于四月四日清明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