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上的困难可以发动群众想办法;技术上的困难可以请人求教;施工中隧洞沥水、塌方,渡槽上重物的提升可以群策群力,可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上边思想上的分歧,下边是无法解决的。分歧的出现决定着引岗渠的命运,他们默默地承受着“黑渠”之说的熬煎,这才是最艰难的。
一、分歧的出现
石家庄地区革委会将三县人民协同作战,修建引岗渠的事情汇报到省里,意想不到的问题出来了。省农办主任丁廷馨同志不支持这项工程,理由是修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扩大石津渠,都是为了东部县份的防涝和灌溉。获鹿、元氏是富水区,应当用打井的办法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修建引岗渠是夺下游的水,是效益搬家,所以不支持此事。丁廷馨同志是个老党员,老干部,他意志坚定,工作认真负责,敢说敢当,没有充足的理由,很难说服他。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张屏东同志在石家庄工作多年,熟悉这里的情况,特别是对这三个县的水利情况更加熟悉。他和丁廷馨同志开始交涉。他说:“东部县份可以打井,平山、获鹿、元氏的山区、半山区多数是石灰岩怎么打井?”丁廷馨同志亦非等闲之辈,他讲了许多水资源配置的道理。张屏东同志亦非无谋之属,说他是教条主义。两人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丁廷馨同志的意见给地区出了难题,不过那时不象现在立项、审批这么严格,他不同意的项目,无非不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张屏东这样的“封疆大吏”,想到许多水利工程须要得到省里支持,所以,对省水利局的态度也不再硬顶撞。他心里明白,修建引岗渠是最佳选择,还是默默地支持三县人民继续干下去。本来当时就缺乏物资材料和资金,这样“引岗”工程在省里挂不上号,就不能取得省里在物资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样困难就更大了,更须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了。好在地区态度明确,还在为他们撑腰。但是,这也为以后埋藏了隐患,如果地区一旦松口,遭殃的将是他们。三县人民已经下定决心,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再大的压力也要顶住。他们忍受着经济上困难和政治上的压力,艰难地进行施工。
1970年2月,缑增福任获鹿县革委会主任,负责获鹿县全面工作,实际上在年前张永安同志调走,他就已经开始主持获鹿县的全面工作了。
一年来的工作,他已经深深地体会到水利对获鹿农业的重要性,他是修引岗渠的中坚。上台伊始,进一步加大了修建引岗渠的力度,在全县进一步形成了“引岗”大会战的阵势。
地区和省里有关部门,在修建引岗渠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他心情沉重,无法理解,他只有慎重地对待着事态的发展。他无法赞同省里的观点,他想在获鹿县的少数平原公社可能是富水区,但占全县四分之三的山区、丘陵,很明显不是富水区,石灰岩层是很难打出水来的。就是现在打几百米的深井也还没有把握,即使有水,也只能解决人畜用水,解决农田灌溉也是不现实的。当时,他无法改变上级的主张,他只盼上级慢慢地客观地来认识这个问题,他丝毫没有动摇修引岗渠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