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引岗情》 > 第五编 感想建议 > 内容阅读
我在获鹿县引岗施工团工作期间的一点回忆 孙广才

1971年3月,我从获鹿县五七干校借调施工团冶河分团做物资采购工作。
冶河分团当时住在平山县七亩村。其主要任务是修建一座长1170余米,高(距冶河河底)26米多,宽约6米多的共48孔的引水渡槽,工程很大,但施工条件很差。开始全部工作采取手工操作,后来,自己动手制造,向各地求援,才实现机械、半机械化。参加这项工程建设没的,有十几个公社几十个村庄的8000余名民工以及总团和分团的全体工作人员。
工程之大,工序之多,用料之巨,用品之全,真是难以说清。所用之物、瞬息万变、难以预测,何谈计划,只能是随缺随购,临时抱佛脚。尤以当时不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还在于是“抓革命”为突出重点的特殊年代。市场各种物资奇缺,社会上人民生活需要票证,生产、生活需要多凭计划。因此除钢材、木材、水泥等重点原料由省地主管部门给些计划指标外,其余部分仍需自行设法解决。工程所需购买物品之多,范围之广。以凿山采石工序为例:工地上所用的空压机凿岩机(风钻)等机械设备是由各地有关单位支援借用的,其产地、规格、型号各异,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易损配件的多面性、复杂性。再就电器材料而言,可谓这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其实不然,实际上工地所用的电器可谓五花八门,别的甭说,仅照明灯具一项,就有从15w—1000w的普通灯泡,其它还有什么白炽灯、聚光灯、碘钨灯、直射灯、探照灯等等。还需什么单线闸、双箝闸、胶线和电缆,规格也需要由0.5平方毫米—50平方毫米数个品种。再以螺母为例,其规格由大到150×75毫米至小到3×5毫米,全部需要。除此物资之外,还有建工棚所需的竹竿、苇席、苇泊、油毡等等,小型工具如铁锹、镐头……等等,不下千百种之多。
上述所说的物资,大多是不能随时买到的,为了不影响工地使用,我们各分团的采购员(包括总团在内)经常一起交流货源信息,为此我们有时也自我打趣的说“施工团的采购员(只拉关系、找熟人、请托人),除了脸不要,什么都要”。叫真的那时,施工团的所有人员(包括各级脱产和不脱产的领导干部与民工),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更别提什么节假日、星期天。所以我们做采购工作的同志也只有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想办法找措施千方百计,尽一切可能按时需满足工地施工物资需求。据此,当好采购员必须具有“闻、向、快、勤”的基本特长,从而在工作中也摸出一些规律,统配物资如钢材、水泥等(不同规格型号的互调),通过组织直接取现货。机械设备,配件大多跑大城市,到厂家或有关部门求援。小型工具杂物多的中小城市,乃至农村供销社为主。至于市场不能满足供应的物资则通过各种渠道搞关系、托人情去大的生产单位的仓库里讨杯残羹剩饭。尤其进口机械的易损零部件,市场上根本就无货供应,在万般无仍的情况下,采取由县里开证明信找解放军求援。最令人不能忘却的是工地上有一台部队淘汰下来的,原苏联产的空压机,该机某部位轴承老化了,如不及时更新随时随刻都可能“罢工”。这种轴承按当时行家说是异型中的异型,为了这两盘轴承我跑了七个大中城市均买不到其物。正当一筹莫展之籍,偶然间在旅途中找到产地信息,立即乘车去哈尔滨特型轴承厂购买,其身价也只有17元多,而我奔波的路程竟达5.6千公里,历时40余天,差旅费也用去了400多元。
我虽为一名冶河分团的工作人员,但为了工作方便起见,我住获鹿县城——施工总团后勤组,直接去工地的机会也较少。所以,对施工现场的那些恢弘的场面,沸腾的气氛,施工中的难度,知之甚少,无忆可回。但从采购工作这一片面回忆中,可看出整体工程中的难度非同一般。同时也可看到当年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全体人民为改变家乡、改造自然、改变自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