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灌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的效能充分发挥,冶河灌区的效益日益显著。
农业增产增收
据抽样调查,灌区1974年粮食亩产190公斤,1986年粮食亩产达到294公斤,1993年粮食亩产达到358公斤。经济作物除棉花呈马鞍变化外,其他均呈增长势头。沿渠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人均收入水平逐年增加,1974年为80元,1980年150元,1984年300元,1985年510元,1993年为924元。
解决旱庄引水和部分工业用水
干渠建成,改变了获鹿县西部山区缺水面貌,1974年到1993年,共为7个旱庄1万多人口、1600多头牲畜解决了饮水困难。
宜安镇原系工业生产白点区,1970年,某炼油厂选定地址,但因无水只建了一些平房,即转移他地
-
引岗渠的修建,是在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人们凭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带材料”走进工地。民工、干部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石家庄地区水利史上重大的灌区工程。获鹿、元氏、平山三县人民付出了血和汗的代价,各级干部亲身感受了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体验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巨大力量。
干渠开工之初、施工之中、初步建成之后,人民群众都信心十足,同时把引岗工地当作了一个大学校。施工工地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锻炼了干部
当年各施工团的领导班子,有一部分系原县级、科局级干部,更多的则是机关或社队的基层干部,这些人在施工工地得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管理施工、管理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有的在工地被提升职务,有的回原单位后担任了领导职务。如原
-
发展综合经营,广群财源,增加收入,是灌区发展的一大支柱。
干渠绿化
在干渠渠埂植树,对护渠固堤有显著作用。1984年管理处投资2万多元,购置一批苗木,利用沿渠空闲地带植树,由各所渠管员看护,所得利润归管理所。由于经验不足,加之干渠大部是一面依山,一面紧靠农田,农民怕植树影响农作物生长,人为毁坏树木,所以没有成功。1988年开始,灌区开始组织沿渠群众植树并负责管护,采取划段包木,责任落实,包栽、包管、利润分成的办法,即灌区提供苗木,与群众3:7分成,“大头”归群众所有。因有了利润分成,沿渠群众提高了植树护树的积极性,树木成活率和保全率得以保证。到1992年底,
-
1974年至1976年由平山县、获鹿县、元氏县组成临时领导小组负责调配水量和征收水费,实行以亩征费,但基本征收不上来。1977年至1978年冶河灌区管理处建立初期,因人员少,由源泉灌区代收,但收入很少,仅够岗南水库水资源费。人员工资由石家庄地区水利局拨款解决,1979年以后,水费由管理处征收,数量逐年增加。
征费标准
1979年按亩征收水费,每亩0.8至1元。以输水远近而定,石太铁路以北受益面积每亩收水费0.8元,石太铁路以南每亩收水费1元。
1980年改为以亩配水,按方收费的办法,干渠直灌面积每方收2—2.5厘;为其它灌区配水每方水收费0.5-0.6厘米,每万方水收工费1元。
1981年调整为干渠直灌面积每立方米水4厘;兄弟灌区配水每立方米1厘
-
水费是灌区资金的首要来源,是灌区建设的主要支柱,所以灌区各级专管机构和基层群管组织十分重视水费征收工作。虽然近年来水费计收标准不断调整,但基本都能按时完成征收任务。1982年以来灌区人员工资、管理费和一般性工程维修基本上是靠水费解决,并略有结余。
从1980年开始,贯彻中央水利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开展多种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定额上交”的办法,1993年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使多种经营逐年稳步发展。
-
引岗渠的修建及通水20年来,不仅给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和周围县市带来巨大影响,分别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凝结的引岗精神锻炼了当代人,影响着后代人,精神永驻,硕果辉煌。
-
1994年5月26日至28日,获鹿县委书记刘俊亭带队,带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县直有关局局长、乡镇党委书记和部分村党支部书记等70多人赴河南省林州市参观学习。林州市委书记接见了参观团成员,林州市委副书记聂孟磊介绍了林州人民在红旗渠精神鼓舞下,再造“第二个红旗渠”——大办乡镇企业,取得经济和社会突飞猛进的事迹和经验。参观团人员还参观了红旗渠和部分先进典型,晚上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大家表示学习林州人民吃苦耐劳、敢想敢干、艰苦奋斗、节约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重振“引岗”雄风,在获鹿撤县设市以后,抓住机遇,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再铸鹿泉新的辉煌。
附:1994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以民行批[1994]78号文批复,撤销获鹿县,设立鹿泉市。
-
(诗报告)
序 诗
朔风挟着白雪刮,
风卷战旗呼啦啦,
太行山区春来早,
英雄志高胆更大。
开山炮声震天响,
施工号子撼天崖。
大镐做笔山做纸,
描绘山区新图画。
学大寨的战鼓催人急,
赶昔阳的热风胸中刮。
进军路上显神威,
英雄扬鞭又策马。
一、 送“宝”
县委机关要整风,
外面传来敲门声,
老贫农啊来送“宝”,
话儿出口响铮铮:
“人家都在争朝夕,
处处虎跃又龙腾。
快快甩掉“老八成”,
慢慢腾腾怎么行!”
老农的话象春风,
吹得书记心头热浪涌:
“对!小脚女人迈不开步,
学大寨——这哪行”
晃开膀子拉直套,
翻身路上打冲锋。
群众的话就是“宝”,
它是火啊又是风
对
-
隐隐现现灌渠蜿蜿蜒蜒绕,
高高长长渡槽坚坚实实造。
哗哗啦啦长河里浪翻欢天喜地跃,
呼呼噜噜倒虹吸争先恐后冒。
金灿灿当年旱庄稻田波光耀,
绿茸茸千古荒坡幼树花枝俏。
忙忙碌碌社员正把秋收闹,
唧唧喳喳喜鹊连连传捷报。
通通突突拖拉机新曲奏得妙,
轰轰隆隆四下里连响开山炮。
嘀嘀哒哒穷山沟吹响“过江号”,
嗬嗬哈哈新愚公面对老天笑:
“挺挺拔拔怕你什么旱和涝,
浩浩荡荡又踏上新的长征道”!
(原载《获鹿文艺》1980年第1期)
-
独臂土吊车,
建桥工地立,
多像一排擎天柱,
与太行群峰比高低。
风吹雨打身不摇,
四季不停伸巨臂,
晨迎朝阳灿灿镀群山,
暮接明灯闪闪照工地。
抖咱愚公精神,
显咱民工志气,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治水史上创奇迹。
巨石抓起万方,
渡槽砌起千米,
挥巨笔铺蓝天写檄文,
历史的创造者就是咱自己。
喜看渡槽巍巍腾银龙,
百城太行奔涌欢歌喷珠玉。
似根根桅杆渡江船上竖,
高擎着攻无不克的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