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水源——岗南水库
岗南水库位于平山县境内滹沱河中游。1958个3月动工兴建,1962年暂停修建,转入维护,1966年复工续建,1969年按原设计基本完工。该水库主体工程有主坝、副坝、输水洞、泄水洞、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水电站及主坝下游调节池等。主坝系粘土斜墙坝,全长1710米,最大坝高39米,坝顶高6.5米。副坝系均匀土质坝,分布于主坝左右两侧,共17座,全长4765米,最大坝高39米。输水洞主泄洪洞均位于主坝右侧。主泄洪洞全长698米。
岗南水库总库容15.71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兴利库容7.8亿立方米,防洪库容9.17亿立方米。该水库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加60%校核。灌区安全可以保障,水库建成后30余年从未出现过枯
-
经冶河灌区管理处的续建,不断强化工程管理,灌溉管理,大搞干、支、干斗渠防渗配套,干渠防渗,险工险段处理,量水设施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旱能灌、涝能排,管理完善的中型灌区。截至1993年末,干渠沿线共有支渠27条,全长104.29公里,防渗配套13条,总长50公里;干斗渠167条,总长280.2公里;扬水站及抗旱服务流动扬水点若干;各级渠道建筑物质2556座,其中干渠建筑物718座;隧洞7条(总长5.59公里):渡槽20座(总长2.647公里);倒虹吸4处(总长0.866公里):干渠防渗72公里,占总长度
-
早在修建引岗干渠之前,从冶河引水万亩以上渠道已有4条。引岗渠除以岗南水库为主水源外,也从冶河直接引水,且兼有引岗渠本身直接灌溉和为获鹿县源泉渠、平山县南跃渠、大同渠、人民渠、兴民渠,以及通过获鹿县韩家园水库为利民渠和元氏县八一水库为八一灌区配水职能,因此定为冶河灌区。冶河枢纽工程以上至岗南水库22公里,为冶河灌区引岗总干渠,冶河枢纽工程以下80公里为引岗干渠。
引岗渠建成后,获鹿、元氏、平山三县均获益。为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石家庄地区革委会经过运筹,组建了石家庄地区冶河灌区管理处,负责冶河灌区的工程管理、灌溉管理、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
第四章 灌区概况
冶河灌区的引岗总干渠自岗南水库向东“略偏南”至冶河枢纽工程,经分水闸将水分为三路,分别由高线渡槽和低线倒虹吸及水轮泵输送到不同方向。
高线:
-
水利部颁发《灌区管理技术经济指标》后,冶河灌区管理处严格按照部颁标准逐项管理和考核,使灌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八项技术经济指标
(一)引水量
引水量系指灌区全年引用总水量(单位:为万米3),包括灌区主体工程提供的水量,灌区各种小型水利设施提供的水量以及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水量。冶河灌区每年的引水量系指引用岗南水库的年引水量和引用冶河自然水量之合计。
(二)灌溉面积
灌溉面积(单位:亩或亩/次)是灌区全年完成工作任务的指标,灌溉面积分列计划和实际两项,计划灌溉面积是根据工程条件,水源情况,气象预报和各种农作物的灌水需要。实际灌溉面积是通过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当年完成的工作成果。
(三)水的利用系数
水的利用系数是灌区
-
1975年冬季开辟冶河第二水源后,缓解了平山县南跃灌区、大同灌区、兴民灌区、人民灌区和获鹿县源泉灌区、韩家园水库、元氏县八一水库、八一灌区用水紧张局面,充分利用冬春非灌溉季节为上述灌溉输配水,保证了获鹿县、元氏县渠库用水实现了冬水春用,春旱冬抗。
一、为各配水灌区配水概况
1、为元氏县八一水库(今蟠龙湖);获鹿县韩家园水库(今龙凤湖)及渠道沿线28座坑塘水库输水。
2、为平山县南跃渠灌区4.1万亩耕地配水灌溉。
3、为平山县大同灌区2.4万亩耕地配水灌溉。
4、为平山县兴民灌区2.5万亩耕地配水灌溉。
5、为平山县人民灌区0.6万亩耕地配水灌溉。
6、为获鹿县源泉灌区16.2万亩耕地配水灌溉。
7、为获鹿县韩家园水库输水灌库,除满足利民渠1.7万亩灌溉外,还开辟旅游业。
8、冬春为元氏县八一水库输水、除用于八一水灌区10万亩耕地灌溉外&
-
1974年7月1日,石家庄地区编制委员会发文,曰:“经石家庄地委常委研究决定,同意建立‘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冶河灌区管理处’”,“定编15人”。
自上文发出至1976年12月,管理处仅有主任1人,两名副主任均未到职。隶属关系为挂附石家庄地区水利局,办公地址在地区水利局水利组。因组织尚不健全,管理处工作仍由地区水利局代办。
1976年12月,石家庄地委组织部对管理处人员进行了变更;地区水利局对管理处的办公地点进行了重新安排,迁至平山县东方红(今西义羊)村,租用民房办公。一年后,迁入平山县城西冶河东岸自建房舍办公。1979年3月,办公地点迁至获鹿县水利局南院(获鹿县城北沟街)。1984年6月23日,迁至获鹿县城北
-
冶河灌区的管理体制属国家管理,灌溉工程归全民所有。灌区实行渠系统一管理和分段、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组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以专业管理为骨干,群众管理为基础,同时发挥民主管理组织的决策和监督职能。
冶河灌区各类管理组织,自干渠低线通水开始组建,并逐年发展完善,十多年后,管理组织均已健全,并正常发挥管理职能,各组织及职责分述如下:
1、专业管理组织
自1974年地区编制委员会发文开始组建冶河灌区管理处,到1989年已形成机构健全、职能完备,全面行使其管理职能的组织,其人员有112名,其中行政干部3人、技术干部18人、固定工、合同工(后改为合同制)81人。
2、建立健全灌区各级专管机构和群众组织;推行岗位责任制和经济承包制
-
冶河灌区管委会通过历次会议制定、修改、完善灌区管理工作条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灌区管理章程
一、本着统一管理、上下兼顾、合理调剂、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配水和灌溉。
二、根据渠首可引水量、农作物种植分布及生育进程,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灌溉方法,统一制定灌区用水计划。
三、发扬协作精神,顾全大局、团结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四、坚持“四个必须”,即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水;必须在浇地之前检查和清理各级渠道;必须建立浇地专业组织;必须克服昼夜不浇现象。
五、实行“四不供水”制度,即:“放水前不检查渠道不供水”;浇地组织不落实不供水;不交纳水费不供水;大水漫灌、冲地、淹地不供水。
六、严禁在渠埂扒口浇地,不准在渠道岸种植和放牧,不准在输
-
干渠低线通水之后,就出现了用水方面的矛盾,随着工程的进展,用水、设施配套、维修等诸方面矛盾愈加突出,靠三县组织临时机构协商难以解决,故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
-
干渠量水设备的建设
1987年以前,各管理所之间虽然有测站,但名不符实,主要原因是干渠断面不规则,渠底凹凸不平,水流不稳,计量不准确,临时测桥由二根电杆搭放,长而不稳。观测水位临时划水尺,两名观测人员24小时昼夜工作,两小时观测一次,尽管劳动强度大,也不能及时准确测流,形成用水吃大锅饭。征费按地亩摊,严重影响计划用水的实施。
1987年到达1990年先后建立了南石桥测站、山前测站、大李庄测站、北寨测站、刘家会测站、范庄测站和王常驻峪等7个测站。新建仪表房、宿舍和专用测桥,以及连通器式的观测井。安装了HCJ1型自记水位计,配备了不同类型的流速仪,量水精度大大提高,实现了管理处对管理所按水量征收水费。
支(干斗)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