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引岗渠志》 > 第九章 效益 > 内容阅读
第一节“引岗效应”

引岗渠的修建,是在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人们凭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带材料”走进工地。民工、干部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石家庄地区水利史上重大的灌区工程。获鹿、元氏、平山三县人民付出了血和汗的代价,各级干部亲身感受了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体验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巨大力量。
干渠开工之初、施工之中、初步建成之后,人民群众都信心十足,同时把引岗工地当作了一个大学校。施工工地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锻炼了干部
当年各施工团的领导班子,有一部分系原县级、科局级干部,更多的则是机关或社队的基层干部,这些人在施工工地得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管理施工、管理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有的在工地被提升职务,有的回原单位后担任了领导职务。如原施工时被誉为土专家的张文庆被提为获鹿县水利局副局、省政协委员。
培养了人才
按获鹿县民俗,“修房盖房”为人生一件大事,而这个县建房喜用石料。采石、打料多需到石井、县城七街一带聘请匠人。获鹿县各地建成石桥多由石井一带石匠修建。干渠工程中的诸多渡槽,采石打料却由各社队自行解决,民工们被“逼上梁山”,“没有技术干中学”,不论平原或山区社队都培养了一批石匠,其中不仅有男,而且有女。引岗渠建成后,获鹿县各地建房、建桥、筑路无需再到外村去请石匠。
1973年5月到1975年5月,梁庄分社的干部民工经过修渠锻炼,自己动手修建水库,从设计到施工完全由该分社自己完成,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长146米、高22米、顶宽4.7米,所用石料均系本公社匠人自采、自加工。同期,获鹿县内几处塘坝、小水库,所用石料都是各社队自己解决。1980年后,获鹿县扩建和新增万亩以上渠道2条,均系各乡镇在征得水利管理部门同意后,自行施工修建,不用到外乡镇聘请技术人员。
由于干渠施工几乎都是“手工操作”,“群英渡槽”恰似水利建设的“摩天大楼”,在它刚刚建成之际,就引来了附近各县人士前来参观“取经”,在石家庄地区及河北省都产生了巨大反响,被誉为“第二条红旗渠”。1974年后,中央、省、地区领导人多次视察,分别予以肯定和称赞。外省、市前来参观学习者达3万人次。

上一篇:第二节 综合效益
下一篇:第九章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