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岗渠的修建,是在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人们凭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带材料”走进工地。民工、干部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石家庄地区水利史上重大的灌区工程。获鹿、元氏、平山三县人民付出了血和汗的代价,各级干部亲身感受了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体验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巨大力量。
干渠开工之初、施工之中、初步建成之后,人民群众都信心十足,同时把引岗工地当作了一个大学校。施工工地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锻炼了干部
当年各施工团的领导班子,有一部分系原县级、科局级干部,更多的则是机关或社队的基层干部,这些人在施工工地得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管理施工、管理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有的在工地被提升职务,有的回原单位后担任了领导职务。如原
-
随着灌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的效能充分发挥,冶河灌区的效益日益显著。
农业增产增收
据抽样调查,灌区1974年粮食亩产190公斤,1986年粮食亩产达到294公斤,1993年粮食亩产达到358公斤。经济作物除棉花呈马鞍变化外,其他均呈增长势头。沿渠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人均收入水平逐年增加,1974年为80元,1980年150元,1984年300元,1985年510元,1993年为924元。
解决旱庄引水和部分工业用水
干渠建成,改变了获鹿县西部山区缺水面貌,1974年到1993年,共为7个旱庄1万多人口、1600多头牲畜解决了饮水困难。
宜安镇原系工业生产白点区,1970年,某炼油厂选定地址,但因无水只建了一些平房,即转移他地
-
鹿泉区上庄镇新庄村是一个300多户的山区村庄,引岗渠在村中南北穿过,村里兴旺发达得益于引岗渠。他们有感于对引岗渠的感情,打造引岗渠校园,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力弘扬以毛泽东“两个务必”为渊源的引岗渠精神。
翠鸣亭
宣传匾牌一
宣传匾牌二
引岗渠水系示意电动模型
-
水费是灌区资金的首要来源,是灌区建设的主要支柱,所以灌区各级专管机构和基层群管组织十分重视水费征收工作。虽然近年来水费计收标准不断调整,但基本都能按时完成征收任务。1982年以来灌区人员工资、管理费和一般性工程维修基本上是靠水费解决,并略有结余。
从1980年开始,贯彻中央水利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开展多种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定额上交”的办法,1993年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使多种经营逐年稳步发展。
-
1974年至1976年由平山县、获鹿县、元氏县组成临时领导小组负责调配水量和征收水费,实行以亩征费,但基本征收不上来。1977年至1978年冶河灌区管理处建立初期,因人员少,由源泉灌区代收,但收入很少,仅够岗南水库水资源费。人员工资由石家庄地区水利局拨款解决,1979年以后,水费由管理处征收,数量逐年增加。
征费标准
1979年按亩征收水费,每亩0.8至1元。以输水远近而定,石太铁路以北受益面积每亩收水费0.8元,石太铁路以南每亩收水费1元。
1980年改为以亩配水,按方收费的办法,干渠直灌面积每方收2—2.5厘;为其它灌区配水每方水收费0.5-0.6厘米,每万方水收工费1元。
1981年调整为干渠直灌面积每立方米水4厘;兄弟灌区配水每立方米1厘
-
发展综合经营,广群财源,增加收入,是灌区发展的一大支柱。
干渠绿化
在干渠渠埂植树,对护渠固堤有显著作用。1984年管理处投资2万多元,购置一批苗木,利用沿渠空闲地带植树,由各所渠管员看护,所得利润归管理所。由于经验不足,加之干渠大部是一面依山,一面紧靠农田,农民怕植树影响农作物生长,人为毁坏树木,所以没有成功。1988年开始,灌区开始组织沿渠群众植树并负责管护,采取划段包木,责任落实,包栽、包管、利润分成的办法,即灌区提供苗木,与群众3:7分成,“大头”归群众所有。因有了利润分成,沿渠群众提高了植树护树的积极性,树木成活率和保全率得以保证。到1992年底,
-
快速减肥也有窍门可循。以下就是快速减肥的8个小窍门:
(1)减少热量的摄入
如果将每天的热量摄入减少100千卡,那就可能在大约5个星期后减肥4公斤。
(2)改变食物结构
不减少饮食量,而相应改变食物的结构。用各种水果、蔬菜和谷物取代高脂食物。
(3)吃流质食品
用流质食品代替日常膳食,但要注意选择的食品应充分提供所需的营养。
(4)用水代替饮料
不喝太多饮料,用水代替饮料,有助于减肥。
(5)最佳减肥法
减少脂肪和热量摄入的同时,进行运动。这种减肥方法在减轻体重的同时增强肌力,能促进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