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有暇到引岗渠参观游览,只登高望远,把雄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地上建筑物游览一番,却没有走进那些地下长龙——隧洞和倒虹吸,特别是到像王常峪隧洞这样浩大的地下工程去走一走,看一看,未免有点遗憾。引岗工程仅穿山越岭的隧洞就有九条,你不了解它们,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引岗渠。
王常峪隧洞又名军民团结隧洞,是当年军民携手并肩奋战引岗渠的象征。隧洞地处王常峪和北水两个村子之间,腹穿常峪岭,全长五华里半。此外,附属工程还有三华里多。常峪岭属麻岩石,石性奇特,不见风如铁疙瘩一样坚硬,一见风,好似豆腐渣一般松散。就是这种产生于24亿年前的奇特石质,曾给凿山打洞开渠引水的引岗大军制造了许多预想不到的麻烦。在那场决战中,引岗英雄征
-
在王常峪隧洞工地上,活跃着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在隧洞里经常与死神打交道的团部施工员李大会。
获鹿县的施工区段多在山区,不仅多次穿山跨河,而且石质复杂,施工难度很大。施工区有九条隧洞,全长5483米。九条隧洞如九条长龙,钻山过岭,神秘地在地下穿行。九条隧洞就是九个战场,每个战场都留下了他和死神决斗的英雄足迹。
在决战王常峪隧洞“老虎口”,治服霍北庄“通天洞“的排险战斗中,英雄李大会总是冲在最前沿,在风口浪尖上踏着死神的肩膀英勇搏击。在排险中,李大会被塌方掀起的气浪冲击过,被塌方抛滚的石头挤压过,被塌方纷飞的碎石掩埋过。在与山石的撞击中,在与死神的搏斗中,李大会遍体鳞伤,浑身留下了多处和死神撕扯过的道道疤痕。
1970年&
-
获鹿县(鹿泉区下同)车行公社(上庄镇下同)车行村和辛庄村民工所在的11号竖井,传扬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就是“硬骨头排长”李吉瑞。当时24岁的他,被人们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钢铁战士”。
1970年,在王常峪隧洞沥水越来越大,塌方越来越严重的节骨眼上,年轻的李吉瑞来到了工地。李吉瑞勤奋好学,英勇顽强,扎实肯干。他不仅带领战友们一瓢一瓢地掏,一桶一桶地提,苦战沥水;一分一分地掘进,一尺一尺地垒砌,勇斗塌方;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宣传员,他和同志们讲引岗渠,唱引岗渠,共同憧憬着引岗渠建成后的幸福生活。
1970年12月20日,井上寒风刺骨
-
史永计,县公安局干警,出生在当时属获鹿县管辖的赵陵铺村(新华区)。1951年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分配到获鹿县工作。
刚参加工作时,他看到获鹿城边的太平河,由于注入白鹿泉水,常年清水潺流。早晚间附近居民、干部职工和青年学生端着脸盆在河边洗衣裳,人们的歌声、笑声,晒在河滩洁净的石头蛋上花花点点的衣服,也是一道诱人的风景。河滩边地下水丰富,七街的人们手摇辘轳,浇灌着一片一片的菜园,那里盛产的大白菜,叶肥帮嫩,远近闻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水井枯竭,河水断流,那一片片绿色成为人们梦中的回味。水,对这一座山城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1970年,修建引岗渠的战斗全线打
-
石正瑞出生在沿村(原属平山县今属鹿泉区)一个贫苦的农家。自打懂事起,他就眼睁睁地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辈又一辈在干旱的大地上苦苦地挣扎,心里很不是滋味。童年的他,夜晚常常蹲在院子里的槌布石上,双手托腮,遥望满天眨眼微笑的群星沉思:老人们不只一次讲过,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雪白雪白的鹿叩石刨泉的动人故事。既然一只白鹿尚能为汉军刨泉引水,难道我就不能为深受干旱之苦的老百姓觅泉找水吗!天上的银河里有水吗?地下的龙宫里有水吗?如果有的话,哪怕是登天入地也要把水引来;高高的大山上有水吗?深深的沟壑里有水吗?如果有的话,那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把水龙王牵来。
贫苦人家的孩子早成熟。也许是挨饿饿怕了,也许是受渴渴急了
-
在王常峪隧洞,象史永计、李大会、李吉瑞、石正瑞式的英雄数不胜数,他们始终战斗在万分危险的最前沿。有了他们,天塌下来撑得住,地陷进去能填平,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让我们再记住以下几个人的名字吧:
兵头将尾李庙云。
南铜冶村的李庙云同志是民工连指导员,作为兵头将尾,他懂得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身先士卒,和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一个敢于带头闯险区战塌方的硬汉子。
李庙云做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说在嘴上,讲在会上,而是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教育人,感召人,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促进隧洞的掘进。
李庙云在王常峪隧洞坚持战斗了两年没下火线。1971年的9月10日,“铁汉子团长”史永计牺牲后,他
-
有形的无形的锁链,归根到底要靠人们自己去砸碎。引岗渠工程,成为引岗人自己解放自己的强大动力。
-
1971年1月1日,获鹿县第三届党代会召开。会上,选出县委书记缑增福,副书记赵玉洲,常委孙健民、侯淑芳、马文贵、周仁杰、艾军、董银山和汤光宏。在获鹿县开渠引水的关键时刻,广大干部党员选择了他们,全县人民选择了他们。
新一届县委的诞生,标志着获鹿县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上任伊始,常委们回想艰难的开渠战斗,心潮澎湃;遥望激情燃烧的引岗渠,浮想联翩。深深地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新一届县委九名常务委员中,有八人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六人是经过抗日烽火、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血与火洗礼的同志。他们大都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担任县一级领导职务,经得起革命的考验。今天,当历史选择他们带领群众改变“一穷二白”的贫困面貌的时候,他们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