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鹿县(鹿泉区)西靠太行,东接华北平原,历史上乃兵家要地,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在此均有驻军。三县人民血战引岗渠的英雄壮举,传遍了区域内每一座军营。解放军官兵励兵秣马,在工地紧张施工的时刻,他们急人所难,火速来到开渠引水的前沿阵地,向获鹿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1971年5月9日,一支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官兵,乘坐着一辆辆绿色的卡车,迎着初升的太阳,唱着催人奋进的军歌开来了。他们来到了引岗渠的第一大洞——王常峪隧洞。当工地上闪烁着一颗颗耀眼的红星,跳动着一个个绿色的身影时,民工们正在指挥部分团政委陈景元、团长林增福的率领下苦斗沥水,迎战大塌方。古老的常峪岭第一次出现了这样威武雄壮的场景: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一排排军车整齐地排列
-
温塘河渡槽胜利峻工,能工巧匠宗清俊和他的伙伴“独杆摇臂土吊车”,转战冶河群英渡槽工地了。“独杆摇臂土吊车”,是他们经过不知多少次实验,获得成功的。但是,原来土塔吊所用的“长木抱杆”,想尽各种途径却无法解决。为了尽快找到这些在本地实在难以解决的特种木材,引岗渠施工团的同志经过再三考虑,特向获鹿驻军提出求援。
海山岭空军基地是国家的三线建设重点项目。所用物资为专拨专用,规格高,管理严,不管任何人,任何单位,任何工程,是不能轻易挪用的。这一点,获鹿县施工团的同志们心里也明白。不过,高高的渡槽施工急需,万般无奈,他们才以引岗渠的名义,特意向驻获空军基地请求帮助的。
海山岭基地政委姜跃南同志带军队驻获多年,不只一次
-
中国人民解放军51014部队的官兵,在王常峪隧洞整整搏斗了125个日日夜夜,至到9.13事件发生,全军进入一级战备,他们才迅速转移,离开了施工工地。
军令如山倒,部队调离的命令很突然。1971年9月13日早晨,谁也不知道为什么,51014部队参战王常峪隧洞的官兵接到命令要走了。施工团的领导同志,听到部队马上就要离开的消息,着急得有些手忙脚乱,他们顾不得细问,赶紧商量如何欢送解放军的事。其中有一条,同志们叫响的话题是,解放军官兵,为了引岗渠,不分昼夜,舍生忘死,经受了几个月的沥水浸泡,把
-
1971年6月22日,引岗渠工地上机声轰鸣,锤钎脆响,你追我赶,人来车往,一片繁忙景象。民工们正以火爆爆的劳动热情,欢迎一位远道而来的老将军——北京军区装甲兵中将副司令员肖锋同志。
肖锋同志生于江西省泰和县南坑村的一个雇农家庭。1927年,11岁的肖峰同志加入了共青团,并参加了当年的万安农民暴动。1928年,12岁的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在五次反围剿战斗中,他作战英勇顽强,在攻克吉安城的战斗中,创造性地采取了“火牛阵”战法,战绩辉煌,受到朱德军长的嘉奖,并赠给他一把盒子枪。从此,“红小鬼”提着这把盒子枪,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跃马扬鞭,南征北战。在长期
-
疫情防控志愿者之歌
-
2015年12月18日,书法家曹克强、李洪波书法展在尚层楼美术馆(鹿泉宾馆西三楼)展出,皆佳作珍品,值得一览。
-
生命是宝贵的,他们热爱生命。但是,为了母亲的生命之水,引岗渠的建设者们,不惜流血牺牲,也要把长长的隧洞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