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冬明春掀起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
奋力开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孙瑞彬艾文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资料来源:2011.11.1石家庄日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作重要讲话。本报记者 张 震 摄
大会会场 本报记者 张 震 摄
石家庄日报讯 (记者 赵石星)2011年10月31日,我市召开水利工作暨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动员大会,动员全市在今冬明春掀起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在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
孙瑞彬强调,加强水利工作,是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市是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解决好粮食问题,不仅是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
-
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
资料来源:2011.11.1石家庄日报
石家庄日报讯 (记者 赵石星)记者从全市水利工作暨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动员大会上了解到,我市日前出台了《石家庄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实施方案,我市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康、不协调、不节约、不安全”的问题。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山区灌区主要渠系和平原井灌区水利设施的维修和节水改造,基本建成人水和谐的农田水网体系、高效节水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富有活力的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机制体系等“四大体系”。
《方案》指出,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恢复灌区灌溉面积70万亩,建设旱涝保收农田3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
-
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南谷洞渡槽正上方,悬空飞架起一座全长596米、主跨170米、高130米、弯度半径1100米的超高特大桥!目前在河南省同类桥型中桥墩最高、跨径最大、技术难度最强。
林(州)长(治)高速公路是山西长治—河南安阳—山东聊城跨省高速公路的关键路段,是全国高速公路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2年的河南省人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出席安阳代表团讨论,时任林州市委书记的王哲和时任林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来亮再次提议修建安阳至长治高速公路。李克强当即拍板将其列入河南省重点项目,由省交通厅、省发改委、省建设投资集团抓紧落实。
在2003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林州市代表王发水又联络山西平顺的申纪兰和大寨的郭凤莲联名提案,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04年4月,全长52公里的
-
一、叶子龙版本
毛泽东对黄河有一种特殊的、难以割舍的复杂感情。在黄土高原生活、征战了十多年和两次东渡黄河的经历令他难以忘怀。他不止一次地说过,要好好体验黄河。1952年25日至11月1日,毛泽东第一次到外地视察去的就是黄河。当时他吩咐叶子龙: “你去安排一下,不要惊动很多人,也不要打扰地方。今晚就走。”
专列停在了黄河边上。此时已是深夜,月亮在薄云中时隐时现,四周万籁俱寂。
第二天清晨,叶子龙照例早早起来,当他走下车,发现毛泽东已经在路基上活动身体。看到叶子龙,毛泽东说:”走,我们到那边看看!“说着,大步向远处的一个村子走去。叶子龙紧紧跟随在后面。
毛泽东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穷地方,陕北也苦,可是有地种,有窑洞住
-
缑增福和朱振海等同志查阅《县志》,回顾历史,总结出获鹿县旱灾多于水灾,旱灾往往面积大,损失严重。
获鹿《县志》记载,西汉至北宋,水灾、旱灾发生次数大体相当,金代、元代旱灾渐多,明代以后旱灾的次数明显多于水灾。自明嘉靖八年(1529年)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348年中,大旱出现过23次,较小的旱灾每隔四五年、甚至一二年就出现一次。较大的水灾发生 过7次,而且常与旱灾相伴发生,一年中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情况也不少。旱则“赤地千里、饿殍满路”,涝则“房倒屋塌、流杀千人”。
明嘉靖八年,大旱蝗,岁大饥,米价腾贵,每斗米千余钱,饿殍满路。
明嘉靖二十八年,春夏
-
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毛泽东主席利用党中央给他的休假时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等人陪同,乘专列南下徐州,然后溯河而上,分别在徐州、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对黄河进行考察,最后经安阳回到北京。
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京巡视,由此可见黄河在他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代领袖,毛泽东主席知识渊博,通古博今,深知黄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曾经产生的重要影响。
1963年毛泽东在火车上审批河北省水利规划图
王琳
摘要:毛泽东依据我国实际,从治国安邦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治水思想,并把大江大河的治理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他的这一思想,
-
大禹治水留千古,鲁班修桥美名传,
三县人民战引岗,谱写燕赵创业篇。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获鹿《县志》记载,西汉至北宋,水灾、旱灾发生次数大体相当,金代、元代旱灾渐多,明代以后旱灾的次数明显多于水灾。自明嘉靖八年(1529年)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348年中,大旱出现过23次,较小的旱灾每隔四五年、甚至一二年就出现一次。较大的水灾发生 过7次,而且常与旱灾相伴发生,一年中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情况也不少。旱则“赤地千里、饿殍满路”,涝则“房倒屋塌、流杀千人”。
明嘉靖八年
-
引岗渠是历代人民治水的继续。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再到现在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水利史是中国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官员志士仁人都把防止水患,修渠、打井造福人民当成头等大事,一代一代不停地与水抗争。
就获鹿而言,最早记载的人工渠道是西汉永平年间开凿的太白渠。它首起蒲吾县(今平山县东)的绵蔓水(今治河下游),向东南经绵蔓县(今鹿泉市东北之故城)入斯叫水(今辛集市东北)汇入漳水(今淦阳河),渠长近75千米。太白渠引冶河入漳水,解决了沿途各县的灌溉用水,并减少了冶河水患对滹沱河的压力。近代,民国年间开始修建的现计三渠、源泉渠,历经沧桑几十年终为获鹿县作出极大贡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获鹿县下乡干部韩凤鸣在北薛
-
国庆期间石家庄环城水系掠影
-
沙健孙
2011年09月21日 人民网版块 >>中国共产党新闻 >>理论
沙健孙
2011年09月21日 人民网版块 >>中国共产党新闻 >>理论
沙健孙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2月生,江苏宜兴人,回族。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兼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党史党建学科规划评审组组长、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共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党史党建学科规划组(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8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