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缑增福和朱振海等同志查阅《县志》,回顾历史,总结出获鹿县旱灾多于水灾,旱灾往往面积大,损失严重。
获鹿《县志》记载,西汉至北宋,水灾、旱灾发生次数大体相当,金代、元代旱灾渐多,明代以后旱灾的次数明显多于水灾。自明嘉靖八年(1529年)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348年中,大旱出现过23次,较小的旱灾每隔四五年、甚至一二年就出现一次。较大的水灾发生 过7次,而且常与旱灾相伴发生,一年中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情况也不少。旱则“赤地千里、饿殍满路”,涝则“房倒屋塌、流杀千人”。
明嘉靖八年,大旱蝗,岁大饥,米价腾贵,每斗米千余钱,饿殍满路。
明嘉靖二十八年,春夏
-
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毛泽东主席利用党中央给他的休假时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等人陪同,乘专列南下徐州,然后溯河而上,分别在徐州、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对黄河进行考察,最后经安阳回到北京。
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京巡视,由此可见黄河在他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代领袖,毛泽东主席知识渊博,通古博今,深知黄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曾经产生的重要影响。
1963年毛泽东在火车上审批河北省水利规划图
王琳
摘要:毛泽东依据我国实际,从治国安邦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治水思想,并把大江大河的治理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他的这一思想,
-
大禹治水留千古,鲁班修桥美名传,
三县人民战引岗,谱写燕赵创业篇。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获鹿《县志》记载,西汉至北宋,水灾、旱灾发生次数大体相当,金代、元代旱灾渐多,明代以后旱灾的次数明显多于水灾。自明嘉靖八年(1529年)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348年中,大旱出现过23次,较小的旱灾每隔四五年、甚至一二年就出现一次。较大的水灾发生 过7次,而且常与旱灾相伴发生,一年中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情况也不少。旱则“赤地千里、饿殍满路”,涝则“房倒屋塌、流杀千人”。
明嘉靖八年
-
引岗渠是历代人民治水的继续。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再到现在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水利史是中国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官员志士仁人都把防止水患,修渠、打井造福人民当成头等大事,一代一代不停地与水抗争。
就获鹿而言,最早记载的人工渠道是西汉永平年间开凿的太白渠。它首起蒲吾县(今平山县东)的绵蔓水(今治河下游),向东南经绵蔓县(今鹿泉市东北之故城)入斯叫水(今辛集市东北)汇入漳水(今淦阳河),渠长近75千米。太白渠引冶河入漳水,解决了沿途各县的灌溉用水,并减少了冶河水患对滹沱河的压力。近代,民国年间开始修建的现计三渠、源泉渠,历经沧桑几十年终为获鹿县作出极大贡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获鹿县下乡干部韩凤鸣在北薛
-
国庆期间石家庄环城水系掠影
-
沙健孙
2011年09月21日 人民网版块 >>中国共产党新闻 >>理论
沙健孙
2011年09月21日 人民网版块 >>中国共产党新闻 >>理论
沙健孙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2月生,江苏宜兴人,回族。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兼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党史党建学科规划评审组组长、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共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党史党建学科规划组(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8年任
-
这次旅游之所以选择纵横国旅,是因为他的出发时间符合我的要求,早些回来,便宜我安排国庆节前后的事情。
2011年9月18日17点02分,我们在石家庄北站登上了开往兰州的Z55次列车,开始了西北之旅。我外出旅游不是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只看事先安排的几个景点,而是要看沿途的山川、河流和风土人情,所以,在车上随意拍照已经成为我的习惯。
火车过了获鹿就进入了山区,不久隧道一个接一个,甚至出这个隧道跨一个峡谷就进入下一个隧道,连照相的时间也没有,有的隧道还很长很长。经过寿阳的黄土地天就黑了,到太原和晋东南只能看到片片灯火了。
-
1、21日下午乘当地旅游车开往柳园火车站,行程258公里,走出敦煌地面的绿洲,依然是茫茫的戈壁。一路颠簸,疲惫不堪,自思,在这样坚实的地基上修路,出现如此的塌陷,这个负责人不是庸官就是贪官,不料回来后就见到报载甘肃某段高速公路修建不到一年就塌陷,和这里的情况很相似,百思不得其解。在路上看到哪里的勤劳的人们种植的棉花和放牧的羊群,也看到国家投资治理的戈壁,被茂密的灌木遮盖。夕阳西下的时候离柳园不远了。
2、柳园在我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事后看到,21日报载三门峡下游观音堂至庙沟段发生地质灾害,铁路中断。我们要坐得车次被堵了,21日22点46分来不了,也说不准什么时候才能来,不过我想铁路部门会采
-
20日下午乘坐当地旅游车,从嘉峪关出发开往敦煌,全程388公里,这是坐汽车最长的一段路程,沿途依然多是茫茫戈壁和荒山。
我们经过了玉门服务区,原来的321国道经过玉门市,现在的高速公路离玉门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玉门市的英姿和玉门油田的风貌,但是,我们想到了,中国的石油从这里起步,他们在这里艰难的创业和为新中国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这一段又见到一大景观——风力发电,在茫茫的戈壁上,一片片高大的风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说一个风车的立柱有20米高,一个大汽车才能拉得动它的三片叶扇。
我们在车上看到了修建的一条条水渠和一座座水库,祁连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天暖时化作源源不断的清流,流了下来,孕育了
-
19日晚上8点多,在兰州车站登上了开往嘉峪关的K9661次列车,告别灯火通明的兰州市就很少见到这样的城市和村镇了,偶尔也有点点灯火。
那里和我们这里时差一个半小时,7点43分天才蒙蒙亮,放眼望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茫茫戈壁,一眼望不到边的不毛之地,我第一次目睹了戈壁的雄姿。
张掖,也是一个璀璨的明珠,这是我们回来时所看见的,祁连山的雪水,孕育了一条条河流,滋润了她,从大片的玉米和水稻,意识到这是个富庶的地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在这里的戈壁滩上,不难想象,他们在开辟这个地方的时候的艰辛,他们所作的风险,让我们铭记。隐约可见的高耸建筑物,疑似是发射塔。
20日早晨到达